“日子不多了!”
年满三十五岁的朱德,目光投向那座象征着云南讲武堂遗迹的古老楼宇,心中不禁涌起往昔蔡锷低沉的呢喃。
昔日,饱受重病折磨的蔡锷,将朱德等亲信聚集一堂,共商如何倾覆袁世凯的帝制大业。护国军誓师出征的豪迈誓言,仍回荡在耳畔。
回溯往昔,彼时我充满朝气,心怀壮志,所思所想无不关乎家国。
朱德如今已步入35岁之龄,那些十数年的军阀混战岁月,早已将他昔日的热血青年形象改头换面,更不幸的是,他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
错路已远,决断在即!
01
开国五大书记中,朱德最年长。
按命运既定路线前行。
朱德或许与昔日的挚友杨森有着相似的命运,最终沦为某一区域的军阀。在连年不断的军阀纷争中,他们耗尽生命。待至解放军挥师而来,他们要么逃往台湾,谋得一份闲散职务,以此度过余生。
或者,如同老同事熊克武所选择,于1949年率部起义,跻身政协,并在故土安度余生。
亦或是与乱世中的许多人同命相连,不幸患上某种恶疾而突然离世,亦或是在一场激战中,不幸英勇捐躯。
不论何种抉择,无论身处何地,于朱老总而言,皆是奇迹,都是他往昔里连想也不敢想的圆满结局。
朱老总择途独辟。
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自我革新之途,不断摒弃过往的自我,坚定地选择了理想,选择了那条心之所向的道路。
他从绝望深渊爬出。
朱老总的家庭背景颇为平凡,属于旧时代典型的佃农之家。
公元1886年,即清光绪十二年,朱德先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乡的李家湾,一个家境贫寒的佃农家庭中降生。
这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朱德诞生之际,家中共有十二位成员。
在那个年代,朱家尚未分家,四兄弟与祖父母共居一室。朱德的父亲在家中排行第二,而母亲姓钟。
朱德母亲共孕育了13名子女,却因家境贫寒,致使5位幼子不幸早逝。最终,6位男儿与2位女童幸存于世。朱德排行第三,其前还有一个姐姐。
朱老总在回忆起自己的诞生时刻时提及,据亲人们所述,在他出生之际,母亲正忙于烹饪,而饭尚未来得及烹熟,他便迫不及待地降临人世。
孩子一经降临人世,他的母亲并未显得过分激动,轻轻将他安置在床上,随即转身继续着手烹饪。
在朱德先生的回忆录中,他的母亲似乎总是怀抱着新生命,不论何时,她都在厨房里忙碌着烹饪佳肴,或在灶台旁烧火煮饭。缝补衣物、洗涤家什,以及清扫地面和挑水担柴,这些家务事似乎是她日常生活的常态。
在旧时,女性的主要使命是生育子女,为家庭注入劳动力,其次便是无尽的劳作。
朱德的伯父伯母膝下无子,大约在朱德仅有两岁之时,他的父亲便将他过继给了伯父伯母,作为他们的儿子。自那以后,朱德便改口以伯父伯母为父为母。
尽管朱德已被过继,但家庭成员依旧同住一处,因此他实则拥有了两位亲生父母,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中最受疼爱的孩子。
纵然备受宠爱,所承受的关爱却也颇为深厚,但苦难却分毫未曾减轻。
因为老朱家很穷。
02
朱德家穷到何种地步?
四川产盐,然而即便是家境贫寒如朱德般的人民,也依旧面临着盐的短缺,他们只能购买那种既污秽又乌黑的盐巴。
即便是这样的盐巴,在烹饪时也总是吝于添加。
仅在进餐时,取出一碗,加入少许盐溶解于其中,随后将菜肴轻轻蘸过盐水,便算得上是摄入了盐分。
盐食有讲究,饭食也有讲究。
家务事皆由祖母掌舵,无论巨细。每当用餐时分,她总会首先确保下田劳作的男丁们得以先用餐,随后方是女眷与孩童的份。
朱德这类孩子用餐时均设有时间限制,待祖母察觉饭量适中,便会下达一道禁令,示意不得继续进食。
朱老总自幼便饱尝饥饿之苦,常常腹中空空,以至于对饥饿已然习以为常。
此后投身红军,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即便是衣物匮乏、食物短缺,朱老总也总能泰然处之,视为常态。
朱老总的出身乃佃农之列,佃农者,即拥有若干农具,向地主租借土地以耕种的农民。相较于那些仅依靠雇佣为生的雇农,佃农的条件略为优越。在那个时代,佃农是人数最为庞大的农民群体。
租佃于地主之田的佃农,其义务远不止按时缴纳租金这一层。
朱老总回忆道,他们租种的土地属于姓丁的地主,众人皆称之为“阎王”。每逢夏日,丁家上下便会集体前往山中避暑,而那些佃农们则需肩负起沉重的劳作,负责将地主一家及其携带的各类物品搬运至山顶。
及至下山之际,佃户们还需将地主一家小心翼翼地抬将下来。
此外,一旦地主家有所需,佃户们均需伸出援手。朱德家的男子们需承担各种体力劳动,而家中的女眷,如母亲等人,亦需前往厨房提供协助。
非但如此,每逢佳节,佃户们亦需向地主献上礼品。
临至缴纳租金之期,理应将租金悉数付清。与此同时,还需向地主额外赠送鸡鸭等牲畜,以及鸡蛋等物,亦不可或缺。
按照地主的观念,对佃农而言,任何超出基本要求的额外劳动都是其分内之事。这又是为何呢?
在那个时代,地主阶层之所以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土地。
地主们认为,将土地赐予你耕种,实乃对你的一份莫大恩宠。
若令地主心生不悦,轻则税率攀升,重则可能剥夺其土地租赁权。
对农民来说是致命的。
忍受地主压榨。
不仅要承受地主的重压,税吏每月纷至沓来,而且不时还会涌现新的征税项目,让人应接不暇。
不榨干农民血汗不算完。
03
在这动荡的时代中求存,农民实现翻身的希望几乎渺茫至无。
资本积累之路对于农民而言,充满了艰辛,他们往往难以从剥削中保留剩余价值,更不用说积累资本以购得土地了。
在旧社会,人们普遍遵循的生存法则,不过四个字——“攒钱买地”,这一点是无可规避的。
相较于积累财富购置土地,一条更为便捷的逆袭之道则是首先投资于教育。
若家中有一人识字,培养出一个功成名就的子女,便能显著缓解生活重负,有效抵御贪官污吏的侵扰,从而大幅提升家庭原始资本的积累速度,这无疑将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轨迹。
因此,只要条件允许,任何家庭都会竭尽所能地送孩子去接受教育,哪怕只是短暂的一个学期,哪怕只学会几个字,亦是莫大的收获。
在知识垄断盛行的时代,掌握文字阅读的能力,往往预示着可观的收益。
这乃是一个吞噬同类之恶行盛行的时代,而对于底层社会而言,那便是唯一的翻身契机。
朱德1892年出生,6岁。
他的伯父,亦即他的养父,决意将家中辛勤积攒的财富投入教育领域,计划将朱德兄弟三人送往学堂深造,以期培养出一位有学识的族人,以支撑家族的门户。
这无疑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赌博,一场不惜牺牲家庭所有流动资金的冒险。
此私塾乃一药铺世家所创办的小型学府,学子们白日于此潜心研学,夜幕降临时返家,午时亦需归府进餐。
在那个年代,遵循传统习俗,读书人理当拥有学名。朱老总便依照家族的辈分,被老师赐予了“朱代珍”这一学名,自此不再以“狗儿”这一乳名相称。
朱德的长兄在学业上似乎并无天赋,读书颇为吃力,常常是几个字要耗费半天时间才能学会。因此,最终只有朱德和他的二哥继续坚持在书海中遨游。
经过一年的研读,朱德已将那些启蒙读物尽数浏览完毕,并且学识得到了显著增长,认识了许多文字。
然而,那位老师所能教授的仅限于这些,随后,他转而进入丁地主所创办的私塾继续学业。他的养父历经艰辛的恳求,才得以获得地主的首肯,得以一同就读。读书的费用自然分文不欠,但条件苛刻,仅限于半日的课程。
朱德在求学的岁月里,时常遭受地主子弟的欺凌。
一日,朱德于住所附近的一株梨树之上,采摘一枚梨果,携至私塾以备食用。
地主家的子女一见梨子,便径自取而食之,同时对朱德恶语相向,斥其为“猪”,认为他不配享用。
双方打了一架。
自此,那群孩子频繁光顾朱德住所周边,频频惹是生非,给朱德带来了不少烦恼。
身处社会的底层,一旦他人察觉到你有所突破的可能,往往便会袖手旁观,不再伸出援手助力你一臂之力。
反而会试图将你一脚踢回原点,紧接着肆无忌惮地嘲笑你那狼狈不堪的模样。
朱德忍辱负重,坚持读书。
04
朱德九岁时遇旱灾。
农民的困境恰恰在于其抗风险能力的薄弱。
环境略有起伏,亦能造成地动山摇般的巨变,足以摧毁一个家庭所有的美好希冀。
一场轻微的旱灾,险些让朱家陷入破产的边缘。
遭遇旱灾,丁阎王竟不降租减息,反而加租加息,美其名曰:“地主之家,生计已近艰难。”
朱德的养父屈膝向地主恳求,期望凭借朱家世代勤勉诚实的声望,能免于租金的上涨。
最终,地主出于“良心发现”,决定将老朱家的田地一半维持现状,另一半则提高租金。
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朱家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选择分家。于是,他们被迫退出了租赁的房屋,朱德随养父母等亲人一同搬离,至大湾另寻一块田地,重新开始生活。
在这场分家的变故中,朱德有幸结识了一位既博学多才又对他关怀备至的良师——席老先生。
自分家以来,家务事繁重,朱德先生读书的时间受到了限制,他一年中约有半数时间需在家中从事农耕,剩余的时光则用于阅读。
朱德从席老先生处获悉,国家正经历着的种种变革。
甲午之役、公车上书之举、戊戌变法的风云,以及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的入侵,这些历史事件在朱德心中播下了立志报国、勤奋求学的种子。
1904年,朱德18岁。
循着既定的叙事轨迹,朱德此刻理应踏上归途,他的求学之旅至此告一段落。
多年来,养父的学费全靠借款维系,现已力不从心,无法再继续资助他的学业。
然而,席聘三席老先生对朱德抱以厚望,视为可培养之才,便主动登门拜访朱德的养父,慷慨免除他的学费负担。他仅要求提供朱德日常所需的食物,便愿意继续资助他接受教育。
席老先生进而提出一个无法让朱德的养父拒绝的论点:朱德得以参加科举,有望考取功名。
对于一户农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份难以抗拒的诱惑,其所蕴含的意义,何其深远。
一旦金榜题名,便昭示着家中诞生了一位官员,从此家族成员的命运亦将随之改写。
1905年,朱德怀揣着家人寄来的两吊铜钱,独自踏上了三十余公里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仪陇县城,以参加那场重要的科举考试。
一千余名考生中,朱德脱颖而出,跻身前列二十名,荣获秀才功名。
朱德寄回自己名字的红名。
他深知,他的名字即将在大湾张贴公示,届时镇民们目睹此景,不仅将纷纷返回家中向他致以祝贺,更会携带着礼金前来。
若朱德再迈出一大步,成功考取举人,便将具备入仕为官的资历,从而彻底实现阶层的跃升。
然而,恰在此时,朱德向家人隐瞒了实情,他不愿再遵循科举之路,而是立志投身新学之途。
他并未向家人透露,仅向他们承诺,自己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科举之路,继续追求功名。
05
在那个风华正茂的二十一岁,朱德踏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的校园,成功入选了备受瞩目的体育特招班。
为何选这个班学体育?
鉴于该班级仅需学习一年,完成学业后,学员便可步入高小,担任体育教师一职,从而开始赚取薪资。
家境贫寒的孩子们往往如此,深知家庭的经济状况难以承担高额学费,因而倾向于选择那些回报周期较短的学科。
须知彼时,朱德一家为供其学业,已背负200余块巨额债务。此笔债务,若非朱德先前取得的秀才功名,恐难筹集。
唯有考取举人方可踏入仕途,但跻身官场还需支付高昂的买官费用。朱德深知,即便成功高中举人,家中亦无力筹集这笔巨款,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科举之路,转而投身于体育学习。
朱德毕业后成为体育老师。
转眼间,朱德离家已届两年。自谋得一份职业以来,他时常以书信的形式告知家人,计划着返乡探亲。
原本怀揣着希望,以为只需简单解释一番,家人便能理解他的抉择,然而当朱德踏入家门,却不禁瞠目结舌。
他的家人已不再视他为凡俗之辈,而是将他尊奉为尊贵官员。
朱德踏入家门,顿时,全家人纷纷排列成两列,恭敬地低头行礼。待他步入厅堂,众人自然而然地将主位留给了他。
而且,全家人围坐在他身旁,脸上都流露出一种异样的情绪——既充满期待又伴着几分担忧。与他们交谈时,语气也显得格外客气。
朱德在与史沫特莱追忆那幕往事时,面色显得格外沉郁,即便是回想起那些片段,亦能深切地体会到一股难以言说的无力之感。
在朱德短暂居家的日子里,家人纷纷以接待高官下乡的礼遇,细心地照料和款待着他。
朱德倾其家中所有珍贵之物,从家人的目光中,他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急切的期盼。他们希望他早日离去,实在是承受不起这份重负了。
这乃是一个多么奇异的社会现象,一旦儿子功成名就,即便身为父亲,也需谨小慎微地侍奉左右,心中明了从此与儿子已是不同世界的存在。
最终,朱德将心中激荡的情绪牢牢遏制,坦诚地向家人透露,他并未考取举人,也未步入仕途,仅是一名平凡的体育教师。
他父亲困惑:体育老师是何人?
朱德在阐述一番后,家人们对此感到困惑,不禁质疑:这种人人都能做的农活,学习它究竟有什么价值?
教育改变命运,亦造隔阂。
曾游历广阔天下的朱德,虽收获颇丰,却也彻底丧失了与家人亲密交流的喜悦。
这实为一个棘手的循环,群体的抉择似乎无法破解群体面临的难题。
村民们历经艰辛,终培养出一位学识之士,然而一旦成才,他们便不再将自己视为普通的农夫。
更有可能陷入与农民的对立,与他们渐行渐远。
这种隔阂,令年轻的朱德既感到了陌生,又不免心生困惑与迷茫。
不应该是这样的。
06
在从底层攀登的过程中,你最熟悉、最难以抵御的对手,正是你所处的原生环境。
朱德重返仪陇县后,他所创办的新式学校遭遇了封建势力的排斥和压制,双方之间爆发了诸多冲突与斗争。
朱德愈发深信,若欲使国家焕发新颜,壮大革命力量实乃关键所在。
恰逢其时,朱德的同窗好友秦昆致信于他,询问其是否愿意前往云南报考讲武堂。
彼时,民众普遍视从军为耻辱,朱德早已渴望考入军校深造,然而他的家人却强烈反对,最终只得作罢。
这现象堪比专业歧视,二十年前,众多家长对计算机专业抱有偏见,认为学习此专业等同于沉迷游戏,认为不务正业。在他们看来,从事化工或电力行业才真正体面。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众人纷纷挤破头颅,争相投身其中。
在那个时代,朱德所处的年代亦然,报考军校起初被视为一种耻辱,唯有那些被认为毫无前途之人才会萌生从军的念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逐渐显现,军事领域在那个时代成为了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其地位无可匹敌。
秦昆之所以萌生赴云南报考军校的念头,实因家中亲人的反对。他计划离家远行,以期减少家人因他而感到的尴尬与颜面受损。
朱德即决随行。
他这一走,便不能给家里寄钱。
于是,在启程之前,他再次回到了家中,将一切事宜解释得明明白白。这一次,家人对他的态度已不再担忧,反而劝他在家中休息,让思绪得以平复。
家人听闻他计划报考军校,纷纷以为他读书读得过于痴迷,以至于理智受损,思维出现了偏差。
朱德离去的时刻,无人前来相送,此情此景无不昭示着家人对他深深的失望。
面对家人的不解与不支持,你的选择往往伴随着深深的痛苦。
一家人却无共同语言。
彼此的认知已不再处于同一层面,纵然身处同一片天地,那层无形的隔阂却将最亲近的人,硬生生地塑造成了平行宇宙中的陌路之人。
若非身处动荡之世,朱德未必会选择此路,他内心深处渴望着家人的谅解。
然而,有些征程,注定只能由个体独自踏足直至终点,即便过程充满剧痛。
07
1909年春意渐浓之际,年仅23岁的朱德与他的挚友秦昆一同踏上了从故乡至成都的漫长徒步之旅。
历经七十余日,辗转成都,我终于抵达了云南昆明,并向云南陆军讲武堂报到。
在初次应试之际,朱德与秦昆均顺利通过了初步筛选,然而最终,唯有秦昆荣获录取之殊荣。
朱德疑惑不解。
秦昆略显尴尬地解释道,他在关键时刻将自己的籍贯从四川更改为云南,或许正是这一变动,使他得以被录取,而朱德则未能如愿。
无奈之下,资金告罄,朱德只得投身军旅,成为了一名普通士兵。鉴于他擅长体育,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在部队中他得以抓住机遇,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入学资格。
汲取了初次尝试的教训,朱老总领悟到行事不能一味固执,缺乏变通之道,遂更改了籍贯。此举使得他顺利通过了考试。
这无疑是朱老总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抉择。他曾言:“我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讲武堂的教职与生活,从未有过如此全力以赴。我深知,我终于踏上了一条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道路。我满怀激情,坚信中国青年定能令高山低头,使河水退让。”
彼时,朱老总的启蒙导师之一为协统蔡锷,一位深得云南总督信任的杰出青年将领。
蔡锷,一位留学日本归来的军事英才,肩负重任,被派遣至云南创建新军。他具备卓越的领导与组织才能,备受瞩目。
尽管与朱老总年龄相隔仅四岁之差,蔡锷却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地位尊崇,权势显赫,隐隐约约间,已然显现出领袖风范。
朱德堪称军中翘楚,其在讲武堂的学业成绩斐然,位居榜首,不久便因才学出众而被引荐加入同盟会。
那时的入会仪式显得颇为神秘,参与者还需进行歃血为盟的仪式。
历史发展自然延续。
彼时滇军中中下层军官严重短缺,遂设立了一所特别培训班,将众多杰出的军事人才汇聚一堂,并提前完成学业后入伍。朱德将军便是其中一员。
1911年8月,朱德顺利完成特别班的学业,正式踏入军旅生涯,成为一名军人。紧接着,他积极响应武昌辛亥革命的号召,投身于云南的重九起义。随后,他又随支援川军的队伍奔赴四川。
1915年,袁世凯发动复辟,朱德在蔡锷的组织与领导下,再次投身于反抗袁世凯复辟的激烈战争之中。
1916年,朱德正值而立之年,三十岁。遗憾的是,他的军事政治导师蔡锷不幸因病离世。
朱德任护国军支队长。
次年,朱德结识了挚友孙炳文,自此,两人时常深入交流,探讨各类议题。自此,朱德仿佛迈入了顿悟之门,笔耕不辍,留下了众多精辟的评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两句印象深刻。
在动荡的时代,心怀壮志却力不从心者,往往选择远遁,蓄积力量以待时机,最终多有成就。
“无特长,难成事。”
朱老总智慧超群,博览群书,身经百战,历经背叛,从而累积了深厚的人生阅历。
然而,朱老总的朴实外表往往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位无所不通的纯朴农民。
多思多疑。
08
蔡锷离世后,四川大地沦为军阀混战的漩涡。
今日,这一群人结盟对抗另一群人,而明日,那些人又将与新的联盟对垒于这一群人。
在这段时间里,朱老总的地位日益攀升,其影响力逐渐演变为军阀式的趋势。
他亦安排将家人接至身旁,购置宽敞宅邸供其居住。
朱德合影(左二)
精心挑选家中晚辈就读于顶尖学府,并将自己的两位弟弟送入军队进行悉心栽培。历经一场激烈的战役之后,迅即任命两位弟弟担任低级别军官。
然而,在短短一周之内,朱德的两位胞弟相继英勇捐躯。
他的父母深受重创,迫切地希望将弟弟的遗骸带回故里,然而当时朱老总的处境颇为艰难,滇军正遭受川军的猛烈攻势。
那段时光,朱老总正承受着深切的痛苦,事业与家庭均遭受了接踵而至的重重打击。
多年来付出的辛劳,似乎变得毫无价值,徒增虚空,那般虚无的虚荣,并不能为他带来持久的平静,反而只会增添他的羞愧之感。
正是这个阶段,他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并开始有意远离家人,逃避军中的职责。
历经与熊克武部激战,朱德的部队最终仅剩下一团兵力。
经历此次挫折,他的家人难以安宁地生活,便打算返回故里。
朱德亲自为他们安排了船只,以确保他们顺利启程。十日之后,朱老总接到了一个噩耗,他的父亲不幸在途中溘然长逝。
在四川,军阀之间的混战肆虐,即便是如朱德这般杰出的将领也难逃逆境的折磨,更遑论那些普通的百姓了。
在连绵不绝的军阀纷争中,朱德目睹了护国军逐渐蜕变为北洋军阀的形态,目睹了国家局势并未有所改善,心中开始涌起深深的疑惑。
中国革命是否一开始就走错了?
为何俄罗斯人能够击退反动势力并将外来侵略者驱逐出境,而中国却未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最终,他与挚友孙炳文共同得出结论:中国的革命在某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显然存在缺陷。
朱德、孙炳文
在深陷绝望的谷底,朱德与挚友孙炳文毅然决然地立下壮志,决心彻底挣脱人生的困境,探寻一条崭新的救国之路。
他们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前进的方向,然而在正式作出抉择之前,他们深思熟虑,决定先深入了解我国现状,继而研究他国的政治理念与制度。
当时,朱德所率领的护国军若不及时从四川撤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严峻威胁。
因此,朱德作出决策,先率部进军云南,此后再将目光投向北京。
1921年,护国军于云南会师,未发一枪,便轻易占领了省会昆明,进而掌控了全省。
然而,朱德对于这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愈发感到厌烦,这在他看来,就如同儿时玩弄的过家家游戏那般无趣。
今日你我轮流做地头蛇,明日再轮换,这样的循环何时才能结束?究竟有何实质意义?
云南讲武堂旧址,思绪纷飞。
此次,朱德下定决心,即便身为一方省级行政长官,他亦不愿再虚度光阴。
然而,新成立的政权并未允许他辞去职务,而是恳请他暂留,以协助巩固政权基础,待局势稳定后再行离去。于是,他决定留下,并最终被任命为省会警察厅的厅长。
1922年,事态大致安排妥当。
恰在朱德准备启程之际,唐继饶却又突然返身,携同众友隐匿于重庆以避追捕之难。不久,在杨森的热情邀请下,他重返了四川之地。
彼时,杨森与刘湘力劝他驻足,更提议让他担任师长之职。
刘湘曾建议他在峨眉山静养一番,待养好身体后再重返江湖。他认为,出国留学不过是徒耗时光与金钱而已。
朱德此次下定决心,意欲摆脱纷扰之地,踏上新的征程,探索一条能够彻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道路。
“国家安危,匹夫有责,凌云壮志,托付于腾飞之鹏”,这句词句出自朱德二十岁之时,赠予友人之手。
今朝,此翱翔于尘土之上的大鹏,终明己之真我,欲振翅高飞,直上九万里之苍穹。
翱翔九天,非为个人前途。
为穷苦大众办实事。
09
1922年6月,朱德搭乘船舶沿长江之水一路东行,抵达了繁华的上海。
行色匆匆之中,朱德心中早已勾勒出前往上海的行动计划。
首要任务是前往一家法国医院,彻底根除我吸食鸦片的恶习。
考察上海帝国主义基地。经过一番审视,他得出结论,上海实为“少数人沉溺于奢靡之欲、贪污腐败,而广大民众则日夜辛勤劳作,饱受艰辛磨难的地狱般存在。”
朱德感慨:“中国是最悲惨的国家。”
第三项行程是探访孙中山等民族革命先驱,其中尤以陈独秀为重。
然而,他在上海并未探寻共产党的线索,未能觅得任何人物,只得无奈地前往北京与孙炳文会合。抵达北京后,他们又得知陈独秀正身处上海,于是两人便在夜幕低垂之际,再次匆匆返回了上海。
彼时,朱德在上海结识了众多人士。孙中山先生在接见之际,慷慨提出资助他十万元,以助其返回云南,整顿滇军。然而,朱德却婉言拒绝了这一提议。
终于与陈独秀先生见面后,朱老总便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加入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陈独秀鉴于朱老总曾为军阀出身,对其持怀疑态度,遂婉拒了他的请求,并提出需进一步观察与评估。
朱老总依旧不以为忤,仍旧按部就班地执行其既定计划,首站前往欧洲深入研究共产主义理论。
他立下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无论如何,我都将远赴海外,亲身体验并探究,外国是如何捍卫其国家独立的。”
1922年10月,朱德历经重重磨难,终于抵达柏林,旋即便与周恩来取得了联系。
他向周恩来详述了自己的过往,并分享了自己对于革命及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刻见解。最终,他勇敢地递交了入党申请。周恩来表示,他愿意接纳他成为党的成员,但需遵循组织的审批流程。
在德国度过的近三年时光里,朱德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这一过程促使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位民主主义者蜕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朱老总昔日身为军阀阵营的高级将领,薪资优厚,生活亦属上乘,然而,他并未沉溺其中。
1917年,他已荣升为少将旅长;到了1921年,更是执掌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的帅印。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这都是他成功的显著标志。
1936年冬,毛泽东与朱德陕北保安合影。
朱老总与众不同,他并非在青春年华、一无所有的二十岁左右便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洗礼。
他在36岁的高龄,在从一穷二白迈向丰硕成就的转折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这意味他不仅要割舍显赫的地位与丰厚的薪酬,还需告别诸多情感上的牵绊与观念上的束缚。
刘伯承曾言:“在投身革命之前,总司令的生活可谓优渥,即便不图升官发财,亦足以安享其乐。然而,一旦他领略了革命的真谛,便毅然决然地将之视为脚下之履,义无反顾。此后,无论面临何种艰难险阻,他都能坦然面对,如沐浴春风,令人深为感动。”
他终究坚守住了自己的出身,未曾遗忘那最初的信念。
纵然昔日他曾陷入此类倾向,甚至似乎已迈出其中一步,最终还是成功挣脱了束缚。
朱德在太行山
他的家庭——包括他的养父母与亲生父母——在对其投入的每一分上都收获了成千上万的回报,他们成功培育了一位红军的总司令。
鲁迅曾言:“若死者未能被铭记在生者心中,那他们的生命仿佛便真正消逝无踪。”
我想,朱老总在辞世之际,或许并不介怀是否有人会铭记他的名字,亦不担心死后会有蚊蝇纷至沓来,打扰他的安宁。
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无需赘言。
心已明,何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