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行业遇冷背后:老百姓真的连“最后一程”都开始精打细算了?

 66    |      2025-08-06 16:06

“买墓地不再是铁饭碗?”小李和他爸在家里争论得火热:“爸,咱们这价钱能买多少好东西?不如树葬环保又省钱!”这场景发生在2024年某个普通家庭。福寿园、安贤园这些殡葬巨头的账本却悄悄变脸——利润缩水两成,生意反而赔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连“死人生意”也撑不起当下的经济压力?

传统殡葬观念遭遇现实考验

曾几何时,卖墓地被视为稳赚不赔的金矿。十年前福寿园靠卖墓地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净利润却砍掉一半以上。原因很简单:虽然我国每年逝者超过千万,但老百姓的钱袋子没跟上节奏。墓地价格从六万多涨到十二万多,一座坟头比不少年轻人的首付还贵,这让不少家庭不得不重新思考是否非买不可。

过去,人们把墓地当作刚需,就像结婚必须买房一样。但如今年轻人面对高昂房价选择租房甚至晚婚、不婚;同理,高价墓地产生了替代效应。树葬、海葬、火化无埋等方式逐渐流行起来,既符合环保理念,也减轻经济负担。不少村民干脆自己建个小坟头,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体现。

价格上涨引发消费降级现象

商界有句老话:“稀缺就能涨价”,茅台酒和奢侈品LV曾经一路飙升,却也未能逃脱市场疲软带来的销量下滑。今年财报显示,即使品牌溢价依旧明显,但消费者对高昂价格已经开始说“不”。殡葬业正面临同样困境——越贵反而越没人接盘。

换句话说,当钱包紧缩时,再怎么包装成刚需的商品,也难以抵挡消费降级的大潮。一位横店群演张某透露,他身边很多人都转向更实惠、更灵活的新型纪念方式,比如网上追思平台,不仅省钱还能随时怀念亲人。这种新趋势说明传统观念正在被逐步颠覆。

创新服务模式或成破局关键

要想摆脱盈利困境,仅靠抬高价格显然走不通。有意思的是,日本一家意大利面馆二十年坚持低价策略,一碗才十几块,却门庭若市,这给国内殡葬企业提供了一条启示:合理定价+优质服务才是长久之计。

一些企业已经尝试推出低成本套餐或线上纪念服务,用数字化手段满足情感需求,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这不仅符合当前消费者心理,更契合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例如上海地区海葬申请量较去年增长三成,就是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动下的新风向标。

年轻一代态度转变催生行业调整

身边朋友纷纷表示,“花几十万买个坟头装孝顺”的时代过去了。“树葬又环保又省心,全家商量着改了。”这种声音越来越多。从短视频平台上寻找便宜且灵活的丧事服务成为常态,比起传统冥器铺张浪费,更注重实际效果和性价比,是现代生活智慧的一部分。

这种变化折射出社会价值观升级,从表面的体面转向内心真正需要,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务实且富有人文关怀的新世界。而企业如果仍旧固守陈规,只会加速被市场淘汰,就像那些只会涨价却失去客户支持的奢侈品牌一样尴尬收场。

那么问题来了:当“最后一程”的选择越来越丰富,你愿意为虚荣花大钱还是为真情找回归?毕竟,人走茶凉不可怕,可留下怎样的人间温暖才值得深思呢?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