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约成员国,怎么敢把整个北约的东扩计划给“一票否决”了?
这事儿就发生在芬兰和瑞典兴冲冲跑去申请加入北约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板上钉钉,毕竟美国都点头了,谁还敢拦着?结果,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慢悠悠地举起了手,说:我反对。
整个西方世界当时就懵了。你一个北约的“老员工”,不跟着老板意思走,反而跳出来唱反调?这是要干嘛?想造反吗?
很多人都觉得埃尔多安疯了,敢这么公开跟美国叫板。可你要是了解这个人,就会发现,他干的每一件事,背后都藏着一本厚厚的生意经。
他才不是什么愣头青,他精明得很。这一票“反对”,根本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一张要价的王牌。他对芬兰和瑞典说,你们想进北约的门?可以,先把我家的事解决了。什么事呢?就是你们国家收留的那帮被土耳其认定为“恐怖分子”的库尔德人。
这下子,芬兰和瑞典傻眼了。他们一直标榜自己是“人权灯塔”,政治避难是基本操作,现在要为了进北约,把这些人交出去?这脸往哪儿搁?
可埃尔多安根本不吃他们那一套。他的逻辑很简单:我的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你们作为未来的“盟友”,总得表示表示吧?不把人交出来,也行,那就在反恐立法、武器禁运这些事上给我个说法。
这操作,简直就是把国际政治当成了菜市场讨价还价。芬兰和瑞典被他拿捏得死死的,只能硬着头皮跟他谈。谈了好几个月,各种妥协、各种承诺,最后总算让埃尔多安松了口。
你以为这就完了?这只是他“万物皆可交易”哲学的小试牛刀。
就在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另一边,俄乌战场上传来个消息:俄罗斯一发导弹,把土耳其投资在乌克兰基辅的无人机工厂给炸了,几千万美元瞬间就没了。
按正常人的逻辑,自家工厂被炸了,那肯定得跳起来骂街啊,恨不得立刻跟俄罗斯翻脸。可埃尔多安呢?他出奇地冷静,连句重话都没公开说。
很多人都看不懂,觉得他是不是怂了。但事实是,他悄悄地把这笔“战争损失”记在了小本本上,然后揣着这个本本,就去找普京了。
在上合组织的峰会上,他当着普京的面,主动聊起了乌克兰问题。表面上看,他是在劝和,一副和平使者的样子。可实际上,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看,我为了帮你调解,家里工厂都被炸了,你是不是得给我点补偿?
他想要什么补偿?不是钱,而是更实在的东西——能源合作和核电站项目。他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我继续买你的天然气,帮你缓解经济压力,你呢,以后别再动我的东西,顺便把那个核电站二期合同给我。
这就是埃尔多安的行事风格,没有什么损失是不能转化成筹码的。挨了一拳,他不哭不闹,而是琢磨着怎么让对方用更大的利益来换。
他之所以敢这么玩,是因为他手里攥着几张谁也抢不走的王牌。
第一张王牌,就是土耳其的地理位置。打开世界地图你就能看到,土耳其卡在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要道上,控制着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这两个海峡,是黑海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
根据一百年前签的《蒙特勒公约》,土耳其有权在战时管理这两个海峡。俄乌冲突一爆发,埃尔多安二话不说,直接启动了公约。
这个决定,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一下子把俄罗斯的黑海舰队给关在了“澡盆”里,地中海的军舰进不来增援。同时,它也拦住了北约的军舰,让他们没法直接开到俄罗斯家门口去耀武扬威。
这么一来,埃尔多安谁也没得罪死。他对北约说:你看,我按规矩办事,限制了俄罗斯海军,够意思吧?他又对俄罗斯说:你放心,我也没让北约的军舰进来,没给你添堵。
他就这样,用一把海峡的“钥匙”,让自己成了俄乌双方都必须拉拢的关键角色。
第二张王牌,是他“全球和事佬”的身份。俄乌冲突不仅打乱了世界格局,还差点搞出全球性的粮食危机。乌克兰是世界粮仓,但因为战争,港口被封锁,几千万吨粮食运不出去。非洲、中东很多国家都等着这批粮食救命。
这时候,又是埃尔多安站了出来。他利用自己跟普京、泽连斯基都能说上话的特殊关系,拉着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搞了个“黑海谷物倡议”的谈判。
这谈判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两个打得你死我活的国家,要坐下来谈粮食出口,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埃尔多安硬是把它给谈成了。他来回穿梭,不停地打电话、开会,最后真的促成了协议,让乌克兰的运粮船能安全地从黑海出来。
这个协议,可以说直接救了很多人。埃尔多安也因此在国际上名声大噪,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和平缔造者。后来协议好几次快要中断,都是他亲自出面,给普京做工作,硬是把协议给续上了。
他做这些事,当然不只是为了博个好名声。每一次调解,每一次斡旋,都让土耳其的国际地位又往上提了一截,也让他手里的谈判筹码又多了一分。
当然,这种在钢丝上跳舞的策略,不是谁都能玩的。很多国际关系专家都分析过,埃尔多安这种“多边平衡”的外交玩法,风险极高。他就像一个走钢丝的人,脚下是万丈深渊,一边是北约,一边是俄罗斯,哪边稍微一用力,他就可能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他需要不断地计算,不断地权衡,确保自己施加的压力,既能让对方感到疼痛,又不至于把对方彻底推到对立面。他跟普京谈,桌子上摆的是能源、核电站,桌子底下藏着的可能是叙利亚问题、高加索局势,甚至是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
这种极限操作,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他用被炸的无人机工厂,换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合作;用对北约东扩的否决权,换来了瑞典和芬兰在反恐问题上的让步。一环扣一环,每一笔“损失”,最后都变成了他兜里的“利润”。
但战争毕竟不是生意。谈判桌上的精明算计,随时可能被战场上一枚呼啸而过的导弹给炸得粉碎。当硝烟再起,当炮弹落下,不知道他那句挂在嘴边的“土耳其是沟通的桥梁”,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管用。
毕竟,桥梁这种东西,最怕的就是两头同时开火。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