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养老金差3000元?企业少缴费才是主因,别再错怪专家了

 108    |      2025-07-11 14:54

老百姓辛辛苦苦干一辈子,谁不盼着退休后能有个体面的养老生活?可现在好多企业工人一说起养老金就叹气,每月拿个两三千块,看着公务员、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心里直犯堵。更有人把气撒在专家身上,尤其是郑秉文教授,觉得是他提出的政策让自己养老金低。但得把账算清楚,这事儿真不能全怪专家,企业和个人缴费少才是关键。

就说老张吧,在深圳一家制造业工厂干了30年,每月工资6000块,可企业给他交养老保险时,却按最低基数2500元来算。来算算,养老保险个人交8%,企业交16%,老张每月自己少交360元,企业少交560元。短期看好像每月多拿了点现钱,可到退休时,养老金可就差大了。按养老金计算方法,缴费基数低,个人账户储存额就少,基础养老金也低,粗略估计老张每月养老金要比按实际工资缴费少拿1500元。这还不是个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25年仍有70%的中小企业在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上“做手脚”,为了降低成本,牺牲了工人的未来。

养老金有个基本原则叫“多缴多得”,说白了就是你年轻时交得多,老了拿得就多。举个例子,同样工作30年,一个按5000元基数缴费,一个按2000元基数缴费,退休后养老金可能相差3000元。这就好比种地,你撒的种子少,收成能好吗?新加坡就有很好的经验,企业强制按规定基数缴费,既保障了工人权益,也让养老金制度更可持续。可有些企业太短视,只看眼前成本,不考虑工人的养老需求,把责任都推给社会和政府。

那为啥工人会错怪郑秉文教授呢?主要是信息不透明和制度太复杂。好多工人在车间里辛辛苦苦干,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去研究养老金政策。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也不会主动把缴费细节说清楚,工人一看自己养老金低,又听说郑教授提出了养老金并轨政策,就误以为是政策让自己吃亏了。

其实,郑教授推动的养老金并轨,是为了消除双轨制,让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人在养老金上更公平。就像长跑比赛,以前有人起点高,有人起点低,并轨就是让大家站在更公平的起点上,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让所有人养老金都一样。2025年调查显示,80%的工人都不懂并轨细节,这也说明政策宣传太不到位了。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企业得负起责任,足额缴费并且信息透明。杭州有一家企业就做得很好,他们在内部系统里详细列出每位员工的缴费基数、比例和金额,让工人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养老保障。工人发现缴费足额后,养老金预期提升了20%,工作积极性也高了,这其实是个双赢的事儿。政府和社会也要加强政策宣传,把复杂的政策用大白话讲清楚。可以通过社区讲座、手机App推送等方式,让工人了解养老金是怎么算的,自己的权益在哪里。比如广州的一些工人自发组成自学小组,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养老金知识,互相交流维权经验,效果还不错。个人呢,也不能太被动,得主动去了解自己的缴费情况,有问题及时和企业沟通,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再想想,企业少缴那点费,对工人来说可是影响巨大。现在每月省几百块,退休后每月少拿几千块,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而且,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金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现在不缴足,以后社会负担更重,最终还是影响到每个人。别让误解偷走的晚年安宁,与其埋怨专家、埋怨政策,不如从现在开始,大家都行动起来。企业做好缴费透明,政府做好政策宣传,个人做好知识储备,三方合力,才能让的养老金更有保障。

最后总结一下,企业工人养老金低,主要原因是企业和个人缴费少,可不是专家的政策有问题。得把眼睛擦亮,别被误解蒙住了。从今天起,大家都去查查自己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看看企业有没有按规定缴。有问题就合理合法地反映,别再错怪好人了。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的养老生活才能更美好,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