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为何甘愿付出惨重代价?

 100    |      2025-10-07 21:45

1949年8月25日,晨曦初露,10时整,兰州沈家岭上,31团团长王学礼率领剩余的百余名勇士,蓄势待发,即将发起最后的决战冲锋。

这位陕北出身的15岁革命青年,未曾料到自己历经百战、屡立战功,却在建国前夕的这个偏远山丘上,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为了夺取这片仅有0.4平方公里面积的山峰,解放军付出了三个整团的兵力,并且付出了3500多条宝贵的生命。

依据兰州战役纪念馆所存《沈家岭攻坚战斗档案》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的详实记录,此次战斗中,我解放军共遭受了约3500余人的伤亡,包括阵亡与负伤者;而马家军(包括第82军、第129军等部)的伤亡人数亦约1500余人,其中亦包含阵亡与受伤者。双方总计伤亡人数高达约5000人。在这场激战中,我军31团团长王学礼、30团政委李锡贵、32团副团长马克忠等13名团级指挥官壮烈牺牲,而马家军亦有多名中高级军官不幸阵亡(据《兰州战役第四军战报》记载)。

彭德怀为何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牺牲?

01

1949年8月,全国各地的解放事业已取得显著进展,唯独西北地区的解放工作依旧坚如磐石,形势依旧严峻。

彭德怀在榆中县乔家营的指挥所内来回徘徊,眉头紧锁,目光凝视着案头上的作战图。兰州,犹如一枚楔子深深嵌入西北的命脉之中,若不将其拔除,大西北的全面解放便无从谈起。

马步芳,这位国民党西北军阀,深耕西北地区已久,麾下拥有五万精锐之师,且均为本地英才,相较于胡宗南等外来势力,优势尤为明显。然而,更为关键的是,兰州的地形之险要,堪称一绝。

城南绵延的山脉,依次坐落着窦家山、十里山、古城岭、营盘岭、沈家岭、狗娃山,宛如一道固若金汤的天然屏障。马家军在这些峰巅之上构筑了密集的碉堡,布设了地雷,拉起了铁丝网,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入。

彭德怀心中清楚,此战定非易事。然而,即便困难重重,亦势在必行。若不彻底击败马步芳,西北战局将难以告终。

8月4日,彭德怀于秦安县莲花镇发布了向兰州进军的号令。第19兵团担负着攻占窦家山与古城岭的重任,而第2兵团则肩负起攻克营盘岭与沈家岭的任务。表面上看,分工似乎清晰明了,然而实际战况却并非如此。

马步芳正全力以赴地做着准备。他心知,一旦兰州失守,他在西北的根基便会彻底动摇。因此,他将所能调集的兵力悉数集结,包括第82军、第129军,以及两个骑兵旅和三个保安团,总计五万大军,全部集结于兰州城下。

意图将解放军主力困于兰州城下,随后胡宗南从后方发起突袭,马鸿逵则从侧面进行包抄,企图一举将第1野战军彻底击溃。

遗憾的是,这些国民党将领各怀心机,相互间难以协同作战。胡宗南自身难保,犹如泥菩萨过江,而马鸿逵更是暗中盘算,不愿出力相助。马步芳的美梦,注定将走向破灭。

02

8月21日,彭德怀下达了试攻的命令,然而,这次试探性的攻击几乎让他丧失了信心。

解放军投入九个团的强大兵力,对兰州南山各阵地发起了全天候的猛烈攻势,然而,尽管竭尽全力,终未能攻克任何一个山头,反而付出了超过2500人的伤亡代价。彭德怀由此深知形势的严峻,马家军的战斗力远超预期,难以应对。

第19兵团原本自信于其炮火之猛烈与弹药之充足,宣称将于8月21日一举攻克兰州,却不料遭遇惨重挫败,损失惨重。第2兵团原本计划稍作筹备,再行出击,却因被第19兵团裹挟节奏,不得不急匆匆地投入了战斗。

马家军的抵抗意志坚不可摧。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们不仅对地形了如指掌,战斗的斗志亦愈发昂扬。他们深知,此战关乎生死存亡,一旦败北,将一无所有,因此投入战斗时无不竭尽全力。

彭德怀即刻下令终止攻势。他从不拘泥于虚荣,一旦战局不利,便坦然接受,适时总结。此战让他洞悉了局势,亟需对战术进行重新规划。

8月22日,毛主席自北京传来电报,内称马步芳若坚定守卫兰州,实则对全歼敌军大有裨益。此言意旨鲜明:马步芳坚守阵地,正是我军一举将其全歼的良机。

彭德怀紧急召集作战会议,剖析试攻失败的关键因素。归结下来,主要有三点:一是过于轻敌,二是备战不充分,三是步炮协同不佳。究其根本,是对马家军的实力估计过于乐观。

在经过为期三天的周密筹备后,彭德怀将军毅然决定于8月25日发起全面攻势。此次战役,他计划调动压倒性的强大兵力,一举攻克兰州南山的所有关键制高点。

沈家岭作为制高点中的重中之重,其战略地位显著。原因在于它紧邻黄河铁桥,一旦攻克,即可封锁马家军唯一的退路。届时,兰州将如同瓮中捉鳖,敌军将无处可逃。

第四军所肩负的使命清晰可见:攻克沈家岭与狗娃山。

03

8月25日凌晨5点,总攻启动。

破晓未至,解放军的炮声已将沈家岭化作一片燃烧的海洋。第4军第11师第31团在团长王学礼的英明指挥下,肩负起攻克沈家岭的重任。

王学礼,在第四军中被誉为一位传奇人物。自15岁投身革命事业,他于1934年便加入了陕北红军的行列,历经百战,屡建奇功。作为一位资深的红军战士,他在部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战火稍歇,王学礼即刻率领二营奋勇冲锋。沈家岭地势宛如倒置的葫芦,马家军于葫芦口、葫芦中部、葫芦底部构筑了三道坚固的防线。

战士们奋勇争先,攻势如潮。仅用十数分钟便突破了第一道防线,紧接着,他们又以集束手榴弹的猛烈轰炸,摧毁了第二道防线。眼见沈家岭主峰即将被攻克,众人的士气高昂,斗志昂扬。

马家军此时反击。

上午7时30分左右,马继援紧急调集第82军的杨修戎部和马璋部,合计4个团兵力,以支援前线。然而,局势变得愈发严峻。在沈家岭,解放军仅有一个团驻守,而敌军却部署了4个团,兵力对比极为悬殊。

清晨7时30分,王学礼所率领的部队于沈家岭那宽阔的山脊上稳稳驻足,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残酷的拉锯战。

马家军接连发起猛烈的反击,如同陷入狂热。他们深知一旦沈家岭失守,整个防线将不堪一击,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奋力夺回。

激战持续至上午10时,第31团的兵力从1500余人锐减至百余人。正是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王学礼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项决策:将剩余的战士,包括机关人员在内,全部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之中。

第32团的副团长马克忠亦率领第3营从左侧发起支援。然而,敌方的火力异常猛烈,导致我军伤亡惨重。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敌情,马克忠亲自带领一名参谋和一名警卫,仅凭双手攀爬陡峭的山壁,意图寻找一处高地以俯瞰敌人的火力配置。

这一攀登意外地触发了地雷,伴随着一声巨响,马克忠及其两位战友瞬间英勇牺牲。第32团的战士们听闻爆炸声,得知副团长的不幸消息,眼中顿时燃烧起愤怒的火焰,纷纷奋勇向前,冲向战场。

第30团的政委李锡贵接到增援沈家岭的指令,心知此行凶多吉少,即便如此,他亦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激战中,李锡贵不幸被敌军暗堡的机枪击中,子弹穿胸而过,鲜血顿时染红了红军的战袍。

然而,这位坚毅的战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依然在指挥部队奋勇向前。

在沈家岭,激战自晨曦至暮色,持续了整整11个小时。在这300多米的山脊上,双方共伤亡4000余人,山巅在炮火的洗礼下,已被削去高达2米的土地。

根据《第4军政治部战斗英雄事迹汇编》(1950年版)的记载,王学礼在献身之际,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势。正当这一生死攸关的时刻降临,王学礼目睹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深知此时已至决战之巅。他紧握驳壳枪,决心率领剩余的百余名战士,发起最后的猛攻。

第31团团长王学礼、第30团政委李锡贵、第32团副团长马克忠,三位团级指挥官均英勇牺牲。第32团原编制逾1500名战士,战至最后,仅余数十人。

沈家岭攻克,兰州防线崩溃。

马继援凝视着沈家岭上空飘扬的红旗,心中明了,大势已尽。沈家岭地处黄河铁桥之侧,解放军一旦控制此处,便如同紧握马家军咽喉的锁钥。由沈家岭出发,解放军可对黄河铁桥构成直接威胁,进而切断马家军赖以退守的唯一直线通道。

当暮色四合之际,马继援果断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马家军便在夜幕的掩护下,试图跨越黄河铁桥,逃往青海。

彭德怀早已预料到这一策略。他即刻下令第3军迅速向兰州西关实施迂回,抢先占领黄河铁桥,以截断敌人的退路。

8月26日凌晨,解放军从四面八方发起猛攻,突破兰州城防。此时,城内马家军的抵抗力量已日渐衰弱,绝大多数士兵正忙于溃逃。至上午10时,残存敌军已基本被彻底清除。午时,第1野战军下辖的三个军成功跨越黄河铁桥,控制了北岸的白塔山高地。

兰州宣告解放。这座承载着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城,终归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04

兰州战役告捷,代价惨重。

在付出了8700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后,第1野战军成功击败了马步芳所部精锐主力,共计2.7万余人。马步芳多年苦心经营的西北势力根基至此彻底崩溃。

尤其是沈家岭一役,13位团级指挥官英勇捐躯,3500余战士在建国之际英勇殉国。当王学礼的遗体被战友们发现时,他仍保持着奋勇冲锋的姿态。这位来自陕北的壮士,以自己的生命为后来者铺就了一条通往西北的通道。

岁月流转,沈家岭战役的遗址之上,矗立起了王学礼烈士的纪念碑。每年,他的子孙后代便会从陕北远道而来,以虔诚之心祭扫其墓;同时,越来越多的兰州市民亦携子女前来,共同缅怀这位英勇的英烈。

沈家岭村的村民们纷纷表示,兰州是一座充满英雄气息的城市,他们永远铭记为解放这片土地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硝烟已从沈家岭的角落消散,然而,英雄们的精神永不会黯淡。每当我们目睹和平岁月中茁壮成长的孩童,便应当向他们述说:他们所享有的安宁与幸福,是无数如王学礼般英雄以生命之代价所换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