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披露歼35舰载机性能,中推自主研发发动机反光面积远小于手掌

 105    |      2025-10-10 01:02

一、前言

真没料到,这么快就能在央视上看到歼35那些技术细节。中推力发动机是我们自己研发生产的新型号,两台合起来让歼35的最大起飞重量快靠30吨了,雷达散射面积小得跟个手掌差不多,远距离探测歼35就像大海里找一粒芝麻似的。

要说歼20嘛,就像咱们压了多年一直藏心底的宝贝,新娘子一样,红盖头都不愿意揭开,一直到近期在长春航展上以静态展品的方式亮相,军迷们才得以近距离一睹歼20那迷人的外形气韵。

央视这么早就公开了歼35的技术细节,可别误会,歼35不一定比歼20差,实际上沈飞在设计歼35时,融入了不少歼20还没有的顶尖科技。说到底,歼35的先进程度不输歼20,甚至远胜美国的F35隐形舰载机。我觉得,咱们这样做,主要也是源于沈飞对自己先进战机技术的满满自信。在技术上达到了绝对优势后,就没有必要再藏着掖着了。今天,我们就从央视《军情时间到》的节目出发,好好聊聊歼35上那些亮眼的先进技术。

咱们自主研发的这个全新的中等推力航空发动机,厉害得很,说实话,这可是我们自主创新的结晶,性能方面也是一流的。这个发动机不仅具备优越的动力表现,还能适应各种复杂的飞行环境,真正做到了技术自主可控。用它驱动歼35,整体战斗力直接蹭上去了一个档次,充分展现了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实力。

在节目里特别强调,歼35的发动机是咱们自主研发的中推力发动机,可关键字就是“自主研发”,这才是重点。目前手头的这两款中推发动机,其一是以俄制RD33航发为基础仿制的涡扇13,另一款是结合新材料和新工艺,把推力从8.8吨提升到9.5吨的涡扇13E升级版。可不管怎么改,它们的底子毕竟还是RD33,并没有真正做到完全自主设计制造,所以,这两款发动机明显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

那么,歼35剩下的两个选择也就只剩下涡扇19和涡扇21了,可目前到底是哪一款,还真不好说。今年的长春航展上,倒是展出了一款中推发动机的平面剖面模型,光从模型的尾喷口来看,跟歼35的发动机尾喷口挺像的,同时内部的风扇、压气机、加力燃烧室之类的结构,也明显跟俄制航发有差别。要是没出啥差错,这台中推力发动机,很大可能就是歼35标配的那款机型了。

两台发动机合起来,使得歼35的最大起飞重量接近30吨,相比早年FC31项目那接近28吨的最大起飞重量,明显有所提高。发动机性能的加强,也让歼35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啥的,都能有更好的表现。要注意的是,虽然歼35一直说自己是中型舰载机,但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跟四代半的重型战机F15C差不多,意味着它的航程和载弹能力,可能比军迷们想象的还要厉害。如果敌人真的当歼35是中型机来对付,估计会吃亏得很。

歼35在隐身技术方面,据说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几乎没有对手。它的设计巧妙,雷达隐身能力强,薄弱点少,让敌方探测变得很难,堪称隐身性能中的佼佼者。

在央视的节目里,还特别提到,歼35的隐身性能真是棒极了,有可能是现今世界上五代机里隐身最厉害的那一档,雷达散射面积大概就跟人手掌那么大差不多。大致算算,歼35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大概在0.010到0.015之间。这还得提一句,这个数值是在目前雷达探测环境下估算出来的。

以前那会儿,反隐身雷达还不普遍,隐身战机可以说是肆意横行,无所顾忌。不过现在,反隐身的技术不断被带到战场上,战机的生存空间明显比以前差多了。比如说,网上一直传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在0.0001的F22,屡次出现被中国雷达系统发现的消息。这就说明,到了2025年左右,F22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可能会升到0.01到0.02左右。按这个趋势来看,咱们的歼35隐身效果要比美国的F22A更厉害一些。

关于歼35的隐身设计细节,咱们可以说,整体采用了多个隐身技术,比如平滑的机身线条,减少了雷达反射的可能性。机翼和尾翼的设计也都考虑了雷达波的散射,尽可能降低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机身材料很可能采用了特殊的复合材料,具有高吸收性,有助于减少雷达信号的反射。不仅如此,飞机的进气道也经过特殊处理,避免出声浪和反射,从而提升了整体隐身效果。当然,内部布局也优化了电磁波的吸收和散射路径,让它在雷达查探下更难被捕捉到。总而言之,歼35在外形造型、材料应用和内部设计上都下了不少心思,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强隐身性能。

央视在节目里也点明了,歼35能够达到这样的隐身效果,主要是靠特殊的机体轮廓和独家的超材料技术在背后帮忙。它采用了比较常见的气动设计,比如梯形中单翼替,配上传统水平尾翼,外倾的双垂尾,还有内埋式弹仓。按理讲,这样的气动布局,恐怕很难在隐身性能上跟F22和F35有太大差距。

要是仔细琢磨歼35机身的细节,就能发现一些军工里的独特心思。比如说它的外倾双垂尾顶部采用了切角设计,有效避免了尖点反射产生的雷达绕射。整个机身的蒙皮平滑得几乎找不到缝隙,连口盖、接缝都藏得很好,甚至飞翼折叠机构的位置缝隙也处理得伏贴。这么弄的目的,就是想降低雷达的电磁波反射率,增强隐身效果。

当飞机迎着大量斜角入射的电磁波,表面就会激发出诱导电流,形成表面行波。如果机身上有不平整的地方,比如接缝、铆钉孔啥的,这些就变成了电磁波的辐射点。当辐射沿着入射方向反射时,就会增加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将飞机更容易暴露给雷达探测。为了让歼35更隐身,军工在设计上拼了命,努力减少机身上的缝隙和接合处,把这些隐形性能的“硬核”打得扎实稳固。

在这个基础上,把歼35的隐身性能推向更高的层次的,是用超材料做成的抗海洋腐蚀隐身涂料。毕竟歼35常年泡在海里,遇到高盐分、高湿度和高温的恶劣环境,这样一来,隐身涂料就更容易老化,严重的话,还会出现龟裂甚至脱落的情况,结果就会大打折扣,影响到舰载机的隐身效果。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耐腐蚀隐身涂料材料主要包括碳系吸收剂、铁氧体吸收剂以及改性铁系吸收剂。碳系吸收剂作为一种介电材料,具有重量轻、抗腐蚀的优点,经过表面基团改性后,能够在特定波段实现强吸收效果。铁氧体吸收剂抗腐蚀能力也不错,但在磁共振方面不及铁磁金属强一些,因其损耗机制是磁损耗,所以吸波效果一般,制作出来的隐身涂料在重量和厚度方面表现也不理想。铁基微粉吸收剂既有高磁导率,又兼具介电性能,宽频段吸波性能非常出色,但在海水中容易失去电子,释放阳离子,导致腐蚀。就耐腐蚀性、隐形效果、重量和厚度来看,改性铁系吸收剂或许是歼35隐身涂层的最佳选择。

不过,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军事工程可能选择的路径不是耐腐蚀隐身涂料,而是一种超级科幻的自主修复技术。这个概念就是说,在隐身涂层内部嵌入微胶囊修复单元,一旦涂层受损,它就能自己“开外挂”——微胶囊会迅速释放修复剂,填补那些裂缝和裂痕,修补完后让隐身性能恢复,保证歼35的隐身层能用得更久,免去频繁拆换的麻烦。

此外,歼35还装备了与歼20相同的高保密数据链天线,这种采用相控阵技术的新型天线,信号的方向性非常强,发出的射频信号难以被电子侦察机检测到。

可以说歼35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隐身能力,这也难怪央视在介绍歼35的时候,用“隐身性能目前排全球第一”这样的词句来形容它的低可被探测程度。歼35的隐身表现这么强,载弹量和航程也都比美军的F35要高一些,搞不懂美国海军会怎么应对。莫非真像懂王说的那样,要给F35再装一台发动机不成?

坦白说,头一次看到福建舰的时候,我心里还觉得海军还在追赶美国海军的节奏。不过自从歼35舰载机出来以后,我真真切切感觉到咱们的攻防格局已经变了。不再是中国在努力追赶美国了,反倒是美国变成了跟在我们屁股后面学着干,完整地换了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