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机器人布局加速,关注中坚科技、南山智尚等产业链机会
近年来,全球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人形机器人赛道尤为引人注目。作为该领域的先锋企业,挪威机器人公司1X(原Halodi Robotics)凭借其创新的技术路径和清晰的商业化战略,迅速成长为行业标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X在工业与家庭场景的双线布局、与OpenAI及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深度绑定,以及高扭矩电机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正在重塑机器人产业生态。在这一趋势下,国内相关产业链企业如**中坚科技(智能制造装备)、南山智尚(高性能纤维材料)**等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十年技术积淀:从电机革命到具身智能
1X的发展历程堪称机器人技术演进的缩影。公司2014年成立之初便聚焦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2018年推出的Revo1伺服电机以全球最高扭矩重量比打破行业瓶颈,其低减速比设计为后续柔性机器人开发奠定基础。2022年,首款商用机器人EVE的问世标志着1X正式进入场景落地阶段。这款专为物流和安防设计的轮式双臂机器人,通过多模态传感器与高负载能力(15kg)实现了工业场景的高效作业。
2024年成为1X技术跃迁的关键年份:
硬件迭代:8月推出的双足人形机器人NEO Beta采用仿生肌腱驱动系统,自重仅30kg却能举起70kg重物,其柔性材料外壳(如连体服)大幅提升人机交互安全性;次年2月发布的NEO Gamma进一步融合情感交互设计,通过语言模型(LLM)和3D针织尼龙套装(日本Shemiseki技术)实现拟人化体验。
软件突破:基于OpenAI的Sora和自动驾驶世界模型技术,1X于2024年9月训练出专属机器人虚拟模拟器;2025年发布的Redwood AI模型(视觉语言转换器VLA)则赋予NEO Gamma端到端任务执行能力,例如自主导航、取物等家庭服务功能。
技术亮点:1X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扭矩低转速电机技术,其小齿轮比设计解决了传统机器人“高功率=高危险性”的痛点,使NEO成为首款真正适合家庭环境的商用产品。
二、双产品线战略:工业效率与家庭服务的精准匹配
1X通过差异化产品设计覆盖B端与C端需求:
工业线EVE机器人:定位物流仓储场景,14.4km/h移动速度、6小时续航及15kg负载能力可替代人工完成分拣、巡逻等重复性工作。其双臂协同操作(如开关门、搬运)和多模态环境感知能力已通过欧美多家仓储企业验证。
家庭线NEO机器人:
NEO Beta:轻量化机身(30kg)与70kg举重能力完美匹配家庭搬运需求,咖啡制作、房间整理等技能凸显多功能性;
NEO Gamma:情感耳环、四麦克风阵列等设计强化人机交互,肌腱驱动系统结合强化学习算法,使行走、下蹲等动作流畅度接近人类。
场景适配逻辑:工业场景强调效率与可靠性,家庭场景则需平衡安全性、交互性与功能性,1X通过硬件定制化与软件模块化实现技术特性的精准释放。
三、生态共建:与OpenAI、英伟达的深度协同
1X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与科技巨头的战略合作:
OpenAI:2022年合作探索具身智能,2024年获得其创业基金领投的A2轮融资。OpenAI的大模型技术为1X机器人提供认知与决策支持,例如Redwood模型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便基于GPT架构优化。
英伟达:从2023年Isaac Sim仿真平台支持,到2025年共享真实世界数据集API及GR00T N1模型训练,双方合作不断深化。英伟达GPU的5Hz实时预测能力(通过1X的推理SDK)显著提升了NEO的自主任务执行效率,例如洗碗机载入测试中杯具抓取的精准度。
生态壁垒价值:1X通过绑定头部AI与算力供应商,在算法、数据、算力三个维度构建护城河,其开放合作模式(如世界模型挑战赛)进一步加速技术迭代。
四、投资建议:聚焦核心零部件与材料供应链
1X的产业化进程将带动上游核心环节需求放量,建议重点关注:
中坚科技(002779):作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其精密传动部件加工能力有望切入1X电机及关节模组供应链;
南山智尚(300918):公司的高性能尼龙材料已应用于3D针织领域,与NEO Gamma的WholeGarment技术路线高度契合,未来或成为柔性机器人外壳核心供应商。
风险提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技术路线变革、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供应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