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A股市场掀起一场硬科技的狂欢:科创50指数飙升7.23%,寒武纪以超15%的涨幅逼近1600元,登顶A股新股王。中芯国际等芯片股亦表现强劲,算力、CPO概念全线走高。这场看似短暂的市场躁动,并非单纯的资本逐利,而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深耕的必然结果,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已悄然启动。
科创板的爆发,核心在于中国在关键硬科技领域的战略性突破和资本的强力引导。它不仅是融资平台,更是战略资源配置的“指挥棒”。科创板开市六年来,已培育近600家上市公司,累计募资超1.1万亿元。这些“耐心资本”正加速涌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硬科技“深水区”,为打破技术瓶颈提供坚实支撑。这改变了传统风险投资的偏好,将资金从模式创新转向硬核技术。
硬科技崛起首先重塑了中国产业结构。例如,CPO、铜缆高速连接等算力硬件的强势,直接反映了AI大模型时代对底层算力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科创板已在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形成“链主”引领、上下游协同的矩阵式产业集群。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达120家,覆盖全产业链环节,显著提升了产业自主化水平,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和供应链韧性。
这场“芯”潮对人才培养方向产生深远影响。过去,资本青睐互联网,如今硬科技领域的人才需求激增。中国芯片人才缺口已超200万,这迫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加速调整专业,深化产学研合作。超六成科创板公司创始团队为科研人才,430余家公司推出760余单股权激励计划,覆盖14万余人次。这种机制正吸引顶尖人才投身硬科技,改变年轻一代的职业选择。
硬科技发展并非坦途。此前一些芯片项目,如江苏先进存储半导体(AMS)的失败,警示我们技术研发的高风险性。然而,中国政府正吸取教训,通过“科创板1+6改革措施”扩大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并引导政府资本重注“深水区”项目,预计未来硬科技投资金额占比将稳定在80%以上,为创新提供坚实后盾。同时,借鉴德国等国家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的国际经验,推动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正构建更具韧性的人才生态。
科创板的“芯”潮,远不止于股市的数字跳动,它正以资本为引,以科技为核,重塑中国经济的筋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当“芯”潮澎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本的涌动,更是国家战略的深耕与未来命脉的重塑。拥抱硬科技,就是拥抱决定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未来站位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