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强逼盟友出兵台海,最大输家已浮现,非中非澳!

 75    |      2025-07-26 02:49

华盛顿最近朝它在太平洋的两个铁杆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亚——扔了个烫手山芋:如果台海真打起来,你们到底准备干啥?这个问题,撕开了平日里外交辞令那层遮羞布,听着特别扎耳。

扔这石头的,是五角大楼的政策负责人科尔比,他几个月来嘴里就这一件事:日澳必须说明白,一旦台海有事,你们的部队在哪里,干什么,甚至暗示要它们当“急先锋”。

这事儿让日澳官员们听了,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既别扭又有点火大。倒不是问题本身有多意外,而是这问题是谁问出来的?是那个长期对“保卫台湾”玩“战略模糊”,连个准话都没给过的美国,如今却要它的盟友先跳出来,给出可能引火烧身的军事承诺。

这种角色错位,看着几乎有点滑稽。

当司令部自己都不敢冲,却要前哨站去拼命

说白了,问题核心是美国人自己的逻辑硬伤:一边要盟友把话说明白,把角色定死。另一边自己却死死抱着“战略模糊”不放,总统永远不会说如果中国大陆攻打台湾,美国到底会怎么做,因为任何明确的承诺本身就带着巨大的风险。

更让盟友寒心的,是五角大楼自己人是怎么算这笔账的。逼盟友表态最积极的科尔比,自己在国会作证时就大方承认:公开承诺保卫台湾,这成本,大于收益。另一位国防部副助理部长的说法更扎心:台湾对美国根本不是生死攸关的事,就算台湾“丢了”,美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不会真受啥影响,华盛顿犯不着为了它“折断自己的矛头”。

这话等于公开承认,美国压根没打算为台湾掏出它压箱底的战略资源。可一转头,五角大楼就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亚,为了这场它自己都觉得“不划算”的潜在冲突,冲到最前面,给出最硬的承诺。一位知情人士翻着白眼说:让盟友干自己都不愿干的事儿,美国这次真有点太过分了。

这背后的小九九其实不难猜:一是敲打敲打盟友,看看谁更“忠诚”,愿意当炮灰。二是借机逼盟友多掏钱,分摊它自己眼里的“遏制中国”成本。可这种让别人去死的算盘,盟友们看得一清二楚。盟主自己都打哆嗦呢,谁愿意傻乎乎地去当那个“出头鸟”,或者说“冤大头”?

国家的账本,有时候比盟约的誓言更响亮

面对华盛顿的压力,澳大利亚的反应堪称textbook级别的“主权优先”公开课。国防工业部长康罗伊在电视上被记者追问:如果台海打仗,澳大利亚出兵吗?他回答得像块石头:我们不讨论假设,出不出兵,只能等那时候的民选政府根据国家利益来定。他一遍遍强调:主权,这才是排第一位的。

几乎同时,正在中国访问的总理阿尔巴尼斯在上海也被问到这事儿。他不仅同样避开假设,还话里有话地怼了美方一把:一个关键问题上自己都玩“模糊”的国家,凭什么要求别人给出“保证”?这逻辑本身就有问题。

紧接着,他挑明了此行的重中之重——也是澳大利亚最实际的考量:“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就意味着澳大利亚有就业机会。”

这话,就像一把刀子捅破了窗户纸,道出了澳大利亚不愿给美国“买单”的根本原因。对澳大利亚来说,北京在很多方面,比华盛顿重要得多。这不是赌气,而是冷冰冰的经济账。澳大利亚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出口要靠中国市场,中澳自贸协定签了十年,双边贸易额直接翻了一番。要是没了中国市场,澳大利亚经济能疼死过去。

这次阿尔巴尼斯来中国,身后跟着一帮大佬,聊的都是贸易、旅游、绿色矿产和清洁能源合作,还签了一堆单子。

日本的情况也大同小异。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同样触目惊心。为了一个自己承诺都模模糊糊,却要别人去卖命的盟友,去惹恼自己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一张写满“美国优先”的旧支票,再也换不来盟友的真心

盟友们这次的迟疑和拒绝,不光是眼前的经济利益,更深层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对美国承诺可靠性的怀疑。特朗普政府那句“美国优先”,就像个阴魂不散的幽灵,至今还盘旋在盟友们心头。当年,美国抡着“关税大棒”把包括日澳在内的盟友揍得嗷嗷叫,狠狠伤了它们的钱袋子,也逼着它们开始琢磨:经济这事儿,不能只吊在美国一棵树上。

美国在贸易、气候变化等一堆全球事务上的反复无常,进一步掏空了它作为盟主的信用。盟友们看到的,是一个把自身利益看得比天大,随时可能为了国内政治就把盟友卖了的国家。这种做派,让“盟约”这俩字,分量轻了不少。

所以,当科尔比施压的消息传来,盟友们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想让我们去扛风险、付代价的老一套把戏吧?澳大利亚媒体的评论更是一针见血,说美国正变成这个地区新的“麻烦制造者”,它自己政策的摇摆不定,正在一点点削弱它的领导力和吸引力。反观中国,无论是在全球贸易、能源转型,还是在软实力和道义上,影响力都在实打实地往上走。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这种极限施压,不但没能逼盟友“选边站队”,反而像是在一道已经有了裂痕的盟约上,又狠狠砸了一锤。它把连自己都不敢给清晰承诺的风险,硬甩给别人,彻底暴露了这段盟友关系中自私和霸道的那一面。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明确拒绝,以及澳媒那句“中国比美国更重要”的大白话,就是对这种无理要求最响亮的耳光。

这清楚地说明,涉及国家核心主权和重大利益时,这些国家有自己的脑子,不能也不会再傻乎乎地跟着美国跑了。正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休·怀特教授说的:亚洲国家不会为了美国的利益,去牺牲自己的好日子。

美国的焦虑,某种程度上也是它印太战略布局“心有余而不足”的写照。想靠压榨盟友来弥补自己战略模糊和资源不够的短板,这种“走捷径”的办法,在越来越清醒、越来越看重自己利益的盟友面前,注定是死路一条。

真正的同盟,说到底得建立在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上,不是主仆契约。当“美国优先”变成了“盟友牺牲”,再铁的关系,也得面临散伙的风险。美国的决策者们可能真得好好想想了,如果再不改变这副德性,将来收到的,恐怕只有越来越多的“惊讶”和“拒绝”。

而这,或许也正推着日韩澳这些国家,加速思考和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战略自主”之路。毕竟,有谁愿意为一场连盟主自己都不知道要不要打、更不知道怎么打的战争,去赌上自己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