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重庆地铁里,18 岁的卢亚齐踩着通勤高峰的节奏小跑换乘,化妆包与法考资料在粉色双肩包里碰撞作响。这个法学专业大一学生的工作日,比多数同龄人早了三年启动。她不知道,自己正置身于一场席卷全国高校的 "抢跑竞赛" 中 —— 据智联招聘数据,2024 年 78.4% 的应届生拥有实习经历,而中国青年网调查显示,近七成有实习经历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 "上船"。
一、被前置的起跑线
在巴南城区某法院办公室,卢亚齐看着前辈们机械重复的工作场景,突然意识到自己精心准备的职业想象正在崩塌。这个能完整复述法考刑法总则的女孩,此刻正对着电脑逐字替换判决书模板中的人名。这种 "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迷茫" 的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面对学历贬值的集体焦虑。
某互联网大厂 2025 年暑期实习名单显示,30% 的 offer 被大一、大二学生斩获,最小实习生仅 17 岁。这种 "超龄童工" 式的竞争背后,是文凭含金量的持续缩水 —— 某 211 高校辅导员透露,该校硕士起薪三年间下降 17.6%,企业直言 "不缺文凭,缺能立马上手的工具人"。当 "学历通胀" 遇上 "经验通胀",学生们被迫将实习从 "毕业前的试错" 异化为 "贯穿大学的生存战"。
二、教育与职场的双重撕裂
在西北某 211 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林开开至今记得第一堂实习课的冲击:当他用学校教的 VB 语言编写脚本时,带教工程师直接甩来一句 "这代码能跑赢 1991 年的电脑吗?"。这种教学滞后在高校普遍存在 —— 上海市 39 所本科高校中,22% 的教材已使用超过 10 年,而 AI 技术迭代周期已缩短至 2-3 年。
更微妙的撕裂发生在价值体系层面。李桐在顶流电商直播间写带货手卡时,发现自己的文字被 AI 生成替代;而在新闻写作课上,她却因 "保持对生活的感知" 被老师当众表扬。这种 "职场工具人" 与 "课堂理想者" 的身份割裂,暴露出过早职业化对通识教育的侵蚀。正如哈佛大学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所言,"工具理性正在压倒成长理性"。
三、抢跑的代价与救赎
林开开在广州某龙头企业的面试中,凭借四段垂直实习经历从容应对 HR 的 "会计准则测试校验点" 追问,最终从三百份简历中脱颖而出。这种 "用实习经历构筑护城河" 的策略,短期内确实能带来竞争优势。但数据显示,过早参与高强度实习的学生,在大三阶段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比同龄人高出 42%。
在顺德区 "百企千岗万人" 实习计划中,政府提供免费住宿、企业开放核心岗位的模式,正在探索另一种可能。这种 "政校企协同" 的实践,既避免了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又通过 "带教导师制" 确保技能提升。正如参与该计划的实习生所说:"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被当作 ' 未来同事 ' 培养,而不是 ' 临时苦力 '。"
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这些年轻的职场闯入者或许该听听李桐在新闻写作课上的顿悟:当她的细腻笔触被老师 "看见" 时,突然想起选择这个专业的初心 —— 不是成为 "好用的人",而是 "终身受用的人"。学历贬值的浪潮下,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更早的实习盖章,而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与独立思考的品格。就像卢亚齐在法院走廊偶然瞥见的梧桐树,那些在风雨中扎根的根系,远比急着攀附高墙的藤蔓更有生命力。
撰文 | 波波
| 萍萍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