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称税率将升至250%,供应链动荡殃及民生

 141    |      2025-08-12 20:23

特朗普又来了,带着他那标志性的“关税大棒”,这次瞄准的不是别的,正是咱们的“救命药”!他老人家在CNBC镜头前轻描淡写地宣布,要对进口药品征收高达250%的关税。这哪是关税,这简直是给全球制药业扔了一颗“核弹”,瞬间让无数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难道以后吃药,真要变成奢侈品了?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秀”。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亮:通过这史无前例的超高关税,逼着那些跨国药企把生产线乖乖搬回美国,实现所谓的“药品本土化”。他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为了“降低药价,增加国家安全”。可笑的是,这逻辑就像是把自家后院的菜地围起来,然后宣布菜价要降,却忘了种子、肥料、人工都得从外面高价买,最终菜价只会更高。这不就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关税三部曲:温水煮青蛙还是直接上火烤?

特朗普的关税计划,还玩起了“渐进式”策略,美其名曰给企业“调整时间”。先是“小额关税”,具体多少?他没说,反正就是个引子。然后,一年到一年半内,直接飙升到150%。最后,高潮来了,直冲250%!这哪是温水煮青蛙,分明是先给你个小火慢炖的错觉,然后直接开到最大火,把你烤成焦炭。

这背后,是今年4月启动的所谓“232条款”调查,声称要评估进口药品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真是荒谬至极!药品是救命的,不是用来打仗的。把药品供应和国家安全挂钩,无非是为贸易保护主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更别提,他还威胁“下周左右”要对半导体和芯片下手,这简直是把全球供应链当成了自家后院的积木,想怎么拆就怎么拆。

制药巨头的“两难”:投资是自保,还是自掘坟墓?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政策海啸”,全球制药巨头们集体懵圈。一方面,他们得硬着头皮表忠心,比如礼来、强生、阿斯利康,过去六个月里纷纷宣布了在美投资计划,总额超过2500亿美元。这数字听着唬人,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与其说是响应号召,不如说是“花钱买平安”,提前给自己挖条“护城河”,免得被250%的关税大水冲垮。

但另一方面,这些巨头们心里苦啊!安永的一份报告指出,去年美国药品进口总额高达2030亿美元,其中73%来自欧洲。如果真加征250%的关税,美国药品成本将暴增510亿美元,本土生产成本上升4.1%。这还没算其他国家可能实施的“报复性关税”呢!到时候,美国制造的药品,价格只会高得离谱,全球竞争力直接归零。

犹他大学健康中心的药师艾琳·福克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制药业已经高度全球化,复杂供应链不可能随白宫一纸政令就整体搬迁。”这就像你非要让一个交响乐团,把所有乐器都换成美国制造,然后指望他们还能奏出美妙的乐章,简直是痴人说梦!

专家质疑:这波操作,到底图个啥?

别看特朗普喊得震天响,但专家们普遍对此政策的可行性表示怀疑。ING全球医疗保健主管斯蒂芬·法雷利直言不讳:“即使药企成功在美国建厂,劳动力、电力和运输成本远高于其他国家,美国制造的药品可能不会带来更低价格。”这不就是典型的“赔本赚吆喝”吗?

更要命的是,这政策还会扼杀创新。美国制造商协会的研究模型显示,药价每降10%,研发投入将减少17%。那些依赖风险投资、缺乏成熟产品现金流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更是首当其冲。2025年,美国生物科技指数已经累计下跌23%,这简直是把未来的希望提前透支。当药企把钱都花在应对关税和本土建厂上,谁还去研发那些对抗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这简直是“杀鸡取卵”!

欧盟的“防火墙”:有人欢喜有人愁

在全球一片哀嚎中,欧盟却显得相对淡定。根据7月达成的美欧贸易协议,欧盟已暂停对价值93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协议规定,欧盟商品进入美国将面临15%的关税,即使美国232调查后提高税率,也不会超过15%的上限。欧盟贸易发言人奥洛夫·吉尔称此协议为“保险单”,可避免双输局面。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双标”!对欧盟网开一面,对其他国家却挥舞250%的关税大棒,这凸显了全球贸易关系中的不对等格局。这就像你请客吃饭,对熟人说“随便吃,我请客”,对陌生人却说“吃多少,付250%的钱”,这谁还敢来?

全球供应链的“蝴蝶效应”:中国药企的意外之喜?

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在全球医药供应链中显现。中国原料药产业首当其冲,却又暗藏机遇。美国对中国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原料药加征145%关税,导致部分订单转向印度。但别忘了,中国原料药的成本优势依然显著:成本比美国低30%以上,仿制药成本仅为美国的1/3。而且,印度70%的原料药中间体仍依赖中国进口,短期内根本无法完全替代。

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企业正迎来产能转移红利。药明生物2025年上半年新增ADC项目17个,海外收入同比激增144%;药明康德同期净利润达86亿元,增长102%,承接美国药企外包订单占比68.7%。特朗普的关税大刀,意外地为中国制药业开辟了新战场,这简直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真实写照!

然而,美国本土制药企业并非高枕无忧。犹他大学的艾琳·福克斯指出,在美国建设运营新工厂成本高得惊人,而潜在回报却不成比例地低。更复杂的是,建立完整供应链需数年时间,而美国关税政策的不连贯性和不确定性使企业难以承诺如此长期项目。特朗普在挥舞关税大棒同时,还签署行政令重启“最惠国待遇”政策,要求药企向医疗补助计划患者提供“全球最低价”。这简直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患者。

结语:一场没有赢家的荒诞剧

特朗普的250%药品关税,与其说是为了“美国优先”,不如说是为了“政治作秀”。它不仅不会降低药价,反而会推高成本、扰乱供应链,最终让美国患者为这场荒诞剧买单。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病人,医生开了一剂猛药,结果药没治好病,反而把病人的身体搞垮了。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试图逆流而上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药品是人类健康的基石,不应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这场没有赢家的“关税风暴”,最终只会让全球医药市场陷入混乱,让无数患者面临“救命药变奢侈品”的困境。

所以,当那些政客们还在为250%的关税数字沾沾自喜时,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能默默祈祷:愿世界和平,愿药价安稳,愿我们都能健康地活下去,不被这荒诞的现实所吞噬。毕竟,生命无价,但药价有价,而这价格,不该是政治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