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后华北发生了什么
昔日,北京军区政委由廖汉生担任,司令员一职则由杨勇执掌。“文革”初期数日,廖汉生便遭受了批判,而杨勇亦在短短一个月内被捕入狱。报章曾提及谢富治担任北京军区第一政委,但不久后便消失于报道之中,后又传言他成为北京卫戍区的第一政委。周恩来总理曾指示郑维山承担更多职责。
郑维山,一位河南新乡的骄傲,于1929年投身青年团,次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踏入红军的行列。他曾是红四方面军的骨干成员,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战后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他荣获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先后担任代司令员和司令员之职。1969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1970年,他继续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庐山会议。
陈先瑞,现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祖籍安徽金寨。自1929年投身红军,他一直担任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职务。1955年,陈先瑞荣获中将军衔,并于1962年履新北京军区副政委一职。在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1970年,陈先瑞参与了庐山会议。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滕海清同时担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及内蒙古革委会主任之职。他原籍金寨,身为四方面军的优秀干部,1955年荣获中将军衔。
北京军区的主体部队源自晋察冀地区,而外来部队则包括24军与27军。38军。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均为三野的精锐之师,源自华东地区。其中,第六十六军驻防天津,第六十五军驻守张家口,第二十四军驻扎唐山,第三十八军则驻防保定。卫戍区下辖三支师级部队,均由第六十三军的主力师扩编而成。卫戍区司令员为吴忠,政治委员为杨俊生,两位均为杰出将领。二野一纵的。
“文革”初期,主席将东北的38军调至北京,旨在确保首都的安全。江青曾多次提及,1948年主席莅临时……晋察冀军区机关所在地城南庄不幸遭受敌机空袭。该38军装备精良,全面实现机械化,军内首屈一指,编制齐整,兵员众多。
38军抵达河北保定后,由于对当地历史状况不甚了解,其行为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之前的随意发表意见转变为广泛介入。不仅涉足保定市的各项运动,还站在了支持642厂(主要生产油罐车)的一方,同时亦对天津地区的运动事务进行了干预。彼时,河北省委和省政府均设于天津。
38军表面看来是站在林铁一边,然而林铁失势后,他们转而支持天津革委会的对立面,开设训练班。此举将天津市革委会副主任阎某拉拢至己方,进而组织反对派对天津市革委会及军队大楼发起了冲击。
河北省下辖10个地级市及10个军分区,其中9个单位意见达成一致,形成了9比1的鲜明对比。而38军则独树一帜,其行事风格颇为傲慢,动辄提及林副主席或林彪。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主力部队之一,38军被誉为“万岁军”。他们对主席的拥护无以复加,同时对林彪的吹捧亦不遗余力。然而,林彪是否是其幕后支持者,尚难定论。黄永胜的发言影响力有限,而北京军区更是被其轻视。
当38军初抵河北之际,军长一职由李光军担任,此君为人称道,却不知何故,其位被刘海清接替。刘海清,原为38军的参谋长,他出身于四川通江,早在1933年便投身红军,并于193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而王猛则担任政治委员,他是个小知识分子,于1937年投身革命,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王猛担任连级职务,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服务于二野一纵。
郑维山、陈先瑞、滕海清,三位均为中央委员,据传他们在庐山已就分头传达事宜达成共识,原因在于他们对38军的态度并不友好。不仅如此,自抗日战争以来,河北地区便划分为十个独立单位,包括平北、冀中、冀东及热河等地,其中在热河还曾设立过特殊机构。冀热辽分局冀南、冀鲁豫地区(涵盖山东、河南),太行山脉以及渤海(亦称津南),地势起伏,山峦绵延,地形错综复杂。
阎某原籍唐山,与刘子厚向来交情深厚。然而,不知何故,他竟转而反对刘子厚,转而支持林铁。不久,他又反戈一击,转而反对林铁。林铁对此怒不可遏,痛斥他为“狗日的”,指责其是典型的两面派!
陈伯达
陈伯达亦悄然介入北京军区的局势,其行动颇为低调。北京地区的群众组织分为“天派”与“地派”,而陈伯达却巧妙地在这两派之间穿梭,与双方均保持着联系,这一现象亦折射出中央文革小组内部存在的分歧。
1970年6月,陈伯达前往保定与石家庄,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胶片厂的问题。当年春夏之际,地方派别先行派遣人员抵达保定,然而38军的态度显得颇为傲慢,这引起了地方派别的强烈不满。陈伯达抵达后,坚定地站在地方派别一边,并主持了一场会议。在会上,他对38军提出了一些批评,但措辞温和,仅是轻描淡写的一提。
陈抵达石家庄,旨在支持省革命委员会的工作。当时,该委员会成立尚不足一年,此行并非他个人意志使然,而是肩负中央的视察使命。
黄永胜亦曾访保定,尽管北京多位显要人物鼎力相助,却终究未能如愿以偿。
陈先瑞面露难色,考虑到全军区的集中会议,需确定一位主持人,以及如何处理会议中可能出现的分歧。即便向中央军委办公厅请示,若未得到回应,亦感棘手。因此,他建议将会议内容分区域进行传达。
刘子厚于石家庄向63军宣布中央的指示,依照规定,传达内容仅限于公报以及《我的一点意见》。传达过程简明扼要,刘子厚逐字背诵,下级人员因未听清而要求重复,他又重新背诵了一遍。有人进而要求查阅文件,然而根据当时的中央规定,文件并未予以分发。此事后来成为了刘子厚与李雪峰的指控之一,指责他们只重视纪律,而忽视了政策的执行。
不久,传来消息,称是38军内部得知,相关信息系由北京方面总理及康生所传达。总理曾在庐山会议期间参与华北组的讨论。他在北京的发言不多,而康生则详尽无遗地进行了传达,不仅涵盖了会议细节,还包括了6号简报等内容。然而,关于这一传闻的真实性,却难以找到确凿的查证途径。
今后,中央对北京军区传达工作提出了批评,指出不应采取分区域的形式进行。你们为何选择这种方式呢?这其实是一种惯性做法。在当初,中央并未明确规定必须集中进行会议传达。
11月16日,中央发布《关于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其中指出:“在九届二中全会上,陈伯达突然发难,煽动情绪,散布谣言,误导同志,以恶劣手段实施分裂的阴谋。”同时转发毛主席的《我的一点意见》以及陈伯达所编写的关于“称天才”的数段语录,明确指出陈伯达系伪马克思主义者、野心家、阴谋家,并强调“陈伯达的背景复杂,其身份可疑,中央正对其问题进行审查”。此外,文件号召全党积极检举和揭露陈伯达的罪行,并要求党的各级干部认真学习《我的一点意见》,以免上当受骗。该文件下达到地市级单位。
自华北会议落幕之后,1971年,党中央正式发布《关于反党分子陈伯达罪行材料的通报》。
在“文革”时期,政治局会议的主持工作通常由总理亲自担当,主席与林彪均不主动站出。
12月18日晚上七点半,总理在京城西郊的宾馆内主持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北京军区党委常委以及河北省的主要领导同志均受邀出席。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亦悉数到场。
在会议上,总理传达了毛主席于12月16日对38军报告所作的批示。遗憾的是,目前流传的批示并非主席亲笔的原稿。在批示中,毛主席对陈伯达在北京军区及北京地区的活动提出了批评。他指出:
林、周、康等同志:
建议召开北京军区党委会议,进行一次深入讨论。要求各师至少派代表参会,并确保会议时间充足。讨论的重点是为何容忍陈伯达擅自发表言论和四处活动。陈伯达在北京军区并无正式职务,中央也未授权他处理北京军区的党政事务,为何他却成为北京军区及华北地区的实际领导者?林彪同志反映,他甚至不便与38军人员交流。北京军区至今未就陈伯达问题召开过专题会议,仅在省军级层面有所讨论,导致思想沟通不畅,全军团结有待加强。请审慎考虑此建议的可行性。
彼时轻轻拉了林一把,今日方悟其意。林亦不便多言,局势之严重已触及北京军区乃至华北地区的高度。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中央政治局决定先行召开为期三天的军区常委会,旨在初步统一思想认识,实现“疏通思想,加强团结”的目标。
会议期间,亦提交了38军的报告,其文字表述尤为出色。
38军提出指控,表面上是针对陈的,实则矛头直指郑维山。该军详细阐述了军队内部的矛盾,篇幅长达数页。会议召开之际,文件刚分发下来,总理便指示进行讨论,而他早在会前便已审阅完毕。这份文件揭示了众多矛盾,令人咋舌!
江青
在会议中,江青与郑维山相邻而坐,她居于上座。她便对郑维山说:“哎,你这个人啊,不肯勤学不辍,真是有些不务正业。”
在谈及6号简报的内容时,总理提到了庐山会议的相关情况。李雪峰提及了汪东兴的名字,话音刚落,江青便从座位上起身,宣称:“我看来,她是要将责任转嫁给老汪。”话音未落,她便欲离去。这显然是对总理的直接对抗,而总理正欲了解详细情况,对方尚未开口,便遭打断。她显然是不允许他人发言。
此后,再无人发声,亦无人可再言语。总理亦未再提问。
他人皆言支持。
郑维山
郑维山稍作检讨,江青便立刻予以肯定,反复提及“二杆子”一词:“我看你就是个二杆子。你分明是未好好学习,言辞粗俗。”她的态度鲜明而坚定,在她表态完毕后,即便总理尚未宣布散会,她已然离场。
会议结束后,总理向主席及林彪提交了一份简短的报告,内容主要概述了会议的进展。在报告中,他提及了李雪峰提及了汪东兴的名字,而此时总理正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江青随即进行了插话。总理在报告中如实记录道:李雪峰的态度显得颇为僵硬。
19日,毛主席对总理的报告作出批示:“此次会议对于全军而言,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有助于将我军中存在的某些不良作风转变为规范化。同时,亦需对那些沉重的负担以及骄傲自满的恶劣风气进行有效矫正。”
华北会议最初被称作北京军区党委扩大会议,自22日起拉开帷幕,持续三四日直至27日。与会人员范围亦相应扩大,涵盖北京军区下辖各师级以上单位的负责人。
12月22日,会议召开,郑维山进行了自我批评。随后,他请李雪峰发表意见,但李雪峰并未进行自我批评。
谈及38军,北京军区的其他部队纷纷表态,承认并批判了山头主义。然而,唯独有一位将领保持沉默,那就是63军的副军长徐信。尽管进行自我批评是必要的,但他并未涉及山头主义问题。军长和政治委员都希望他能够发表意见,他却坚决拒绝,坚持自己的立场。原本他有望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但后来却有一段时间,他未能获准就任。
吴忠
27日,吴忠对李雪峰发起了一次激烈的批评。他的言辞尖锐而沉重。一经他发声,现场便立刻响起了响应的喊声。吴忠曾是二野一纵的一员,在大别山激战突围之际,他正是25旅的指挥官。按理说,他与李雪峰应是共经风雨的挚友。然而多年后,当李雪峰重返北京,吴忠见到他时,始终保持着自我批评的态度,诚恳地说:“我才是那个罪魁祸首,是第一个开炮的人。”
政委杨俊生与李雪峰相遇,叮嘱道:“言辞需谨慎。”就在27日,吴忠抛出了一个重磅观点,会议的议程因此发生了改变。
“谈及打仗(我曾是四方面军的一员),我唯有敬佩两位,一位是许世友,另一位则是郑维山。”当他将这番话抛诸会堂,却自嘲地笑称:“我言有误,即刻收回!”
尤太忠、杨德志
郑维山的情况则尤为棘手,毕竟文章一旦抵达您的手中,便已达到了顶峰,无论检讨如何,都难以扭转局势。
起初阵营混乱,形势严峻。
此事上报至毛主席及党中央,毛主席指出:北京军区领导层存在指挥不力之嫌,不应自相残杀。
中央作出决议,由政治局领导主持,决定将会议规模扩大,军队的领导层扩展至师的级别。原先,军队领导仅限于正职,而今河北省的领导层级也进行了提升,加入了地委一级的书记及革委会主任,来自河北的代表人数众多。全会最初有200人参加,在总理接管后,人数增至700。自此,会议更名为华北会议,并由李德生、纪登奎担任领导,意味着在政治局领导下,由他们二人具体负责。这两位领导都曾是李雪峰的部属。李德生曾是陈锡联所辖纵队的团长。
随后,主席又增批一段,指示黄永胜与李作鹏共同加入领导行列。目前文件将这两段内容合并编排,鉴于黄永胜在四人中的地位最为显赫,故而将其置于首位。实则主席最初是先批阅给李、纪二人。
后来方才明了,在华北会议召开之际,中央军委办事组亦同步举行军委座谈会。华北会议伊始,便掀起了波澜。
12月30日,江青莅临现场,共出席了两场活动。每当她光临,会场的气氛便骤然紧张起来。
1967年的夏日,总理在京西宾馆发言道:“你们的信息流通似乎有些不畅,我希望能够请示主席,将文件分发给你们。”
黄道霞,李雪峰的秘书,对那篇文章亦颇感兴趣,便欲抄录一番。李雪峰却道:“过多。”他接着说:“不必熬夜。”最终,黄道霞抄录了大半内容。然而,文件在两天后便被悉数收回。
此事无人知晓,李雪峰自庐山归来,接到通知需赴北京参加会议。临行前,他将所抄录的文件妥善锁藏于保险柜之中。
李雪峰(右三)
“你来记录吧,我来说,由你来记。”秘书答应下来,并表示自己手头有一些资料,下山后再进行整理。他说:“你知我知,并无大碍。”秘书整理完成后,便将其存放在保险柜中。后来,别人抄录了主席的讲话,他们无话可说。李雪峰的日记被定性为翻案材料,这是总理所定。然而,李雪峰所记的仅是会议日记,并无所谓“案”,何来“翻案材料”一说。多年后,李雪峰回忆起这一条当时被定为的大罪状,仍感到愤愤不平。
华北会议声势浩大,当时执行纪律尤为严格,文件一旦分发便不得保留,即便是政治局委员与候补委员亦不可例外。
江青现身会场,刻意点名道姓。当黄道霞的名字被提及,有人应声而出:“他不在,已返回石家庄。”江青随即厉声呵斥:“立即逮捕,生擒活捉!”
陈先瑞陈述道:“我们已派人先行,他先行驾车离去,我们随后紧随其后。在他离开之际,他回了一次家(此时他的妻子正身患疾病),临行前还携带着一袋子的资料。”
他这么一说,气氛紧张了。
纪登奎紧接着说道:“华北局副秘书长刘谦正在研读李的讲话,其用意显然是针对李雪峰而来。”
纪登奎
数年后,李雪峰自安徽隔离之地返抵北京,纪登奎已卸任。他仍记得,纪登奎曾前去看望他。踏入门槛,我即刻鞠躬致歉,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两点:首先,承认自己曾犯有过失,不慎对您有所误解,言辞失当;其次,尽管我也曾言及正面之词,却似乎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何良言未能奏效?毛主席决议剥夺李的党籍,在政治局会议前夕,纪向总理进言,表示是否不应开除,因华北会议所涉均为军队内部事务,与李无关。总理回应,让他提出意见。总理点头后,他在会上发表了看法。主席则表示不行,因其身为政治局委员(李实为候补)。至于郑的情况则另当别论,文件未明确指出,其他人将另作处理,开除名单中不包括他。至于林彪集团,则是另一回事。话题虽有所偏离,但让我们重新聚焦那天会议的情况。
轰李雪峰无果。
38军发言人所针对的,是郑维山及其麾下将领。在提及具体人物时,连续点出“李”、“郑”二姓,实则矛头直指郑维山本人。
黄永胜亦莅临现场,他素来勇于直言,然而此次却缄口不言,显得有些颓唐。李作鹏亦随行。
江青披散着长发,宛若一位泼辣妇人,一番言语之后,她提到了郑维山:“你对毛主席尚存一丝红心,便应勇敢站出。”她边说边用小拇指轻轻比划,似乎暗示郑维山揭露李的行为。然而,郑维山并无可供揭露之事,因此他并未发言。
江青转而面向李,语气坚定地说:“你不是宣称要与我们同仇敌忾至终,那好,今天我们就陪你一较高下,看看你是否能低头认输!”
李背对她,沉默不语。
江青又搞黄永胜,她对黄说:你们要保定,反38军。打开北京大门,让坏人好冲北京。大闹北京,中央住在这,毛主席住在这,你们负责不负责?!
样子凶,乱扣政变帽。
黄答:当然负责。
这实际上反映了晋察冀部队意图将38军排除在外,引发北京骚动,意图影响中央决策。会议的氛围由此变得紧张异常。
炮兵司令一职,原由63军的张军长担任,彼时他亦身兼革委会副主任之职。他直言不讳:“翟英,乃李雪峰派往河北的间谍。”
会议结束,李雪峰踏上了归途,抵达住处时,石家庄地区的革委会主任王长白正站在门口等候。(他早年曾任保定专员,后担任承德市委书记,在“四人帮”被粉碎后,先是被调入中组部,随后又被任命为农业部的副部长。)自那以后,他便开始了在家中的隔离审查生活。
李雪峰秘书和警卫员都不见了,家中空荡荡。窗玻璃被涂抹上了一层白色,同时,小刀等物品亦被尽数收缴。刚才会议尚未结束,他们便已开始在此处整理。浴室上方的一扇窗户未关紧。
入夜时分,不得闭锁房门,66军的战士们便守候在外,整夜立于李雪峰窗前。安眠药物已被悉数收缴,日间仅分发5颗巴比妥片。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每次需服用两片药物,方能安睡约两小时。若连续服用五片,则睡眠时间可延长至三至四小时。
李雪峰对解学恭说道:“请你们伸出援手。我口述,你记录。”他尚未遭受批判之苦,尚未轮到他承受此番冲击。
他轻叹一声,带着几分戏谑的口吻道:“哎,你还真是需要人帮忙。你这个人,居然能在一夜之间就炮制出一篇万言书。”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调侃。
李雪峰不禁向总理提出了一个请求:“我笔头难以施展,恳请调回黄道霞(李雪峰的秘书)协助。”总理表示同意,却附加了一个条件,即由他亲自执笔。此意即要求您贡献独到见解,内容需完全出自您的智慧。
黄道霞自石家庄急速返京后,便禁止其与李雪峰相见,而要求他在会议上进行揭发。他在会上整整讲述了一下午,其言辞颇为客观。此外,他还于大会上进行了自我检查,检查结果亦颇令人满意,尽管外界对他仍存疑虑。6日,他前来时还特地派遣了两名随员。郭志为人正直,并未透露任何消息,他的到来是为了监督黄道霞。固然不能说他不好,他是在执行命令。后来,他更是担任了河北省人大主任的职务。
“秘书所报告的情况与我们的预估相差无几。”这位秘书,是一位具有党性原则的秘书。江青也曾试图拉拢他,并派纪登奎与他进行过谈话。
李雪峰检查八条。首条,坚决抵制康老之学。待政策实施之际,方才领悟到当初抵制之决断恰逢其时。审查刘邓反动路线。
在大会上的审查过程中,李的表现令人失望,他的讲稿纲要即便交由黄秘书修改,亦难以作出有效调整,无论是篇幅过短还是过长,均无法成稿。李雪峰无奈之下,只得承认自己在大方向和总路线上的失误,并首先接受了七八条批评意见,其中第一条便是针对康生的反对。1971年1月,在大会上,李到现场却意外闹出了笑话。他一开口,便在台上高声呼喊:“同志们!”这突如其来的称呼,仿佛是开场白中的失误,顿时引得在场众人哄堂大笑。
在大会进展至刘子厚进行检查环节时,主席的指导方针对于李某采取了“一锤定音,二次纠正”的策略,而对刘子厚则是“一锤定音,二次保障”。解学恭曾进行两次检查,首次历时两个小时,内容详尽到琐碎细节,却未能得到与会者的满意。他力图再次进行一次检查,结果又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内容与上一次如出一辙。天津的代表们因此纷纷不满。
会议即将落幕,却再次要求李进行第二次检查,指出他的检查避实就虚,关键问题未触及。随后,总理发表讲话指出:李所犯错误的根源可追溯到追随刘邓的经历,“文化大革命”初期,他紧跟刘邓的脚步。在1968年十二中全会之前,毛主席对邓小平的批评中有一句话:“邓就是后来和刘结成一伙,邓不过是摇羽毛扇的人。”然而,李在检查中并未提及此言。这句话引起了江青等人的关注,随后黄秘书传达了指示,要求李补充此内容。黄秘书回应道:“先确保通过审查,内容是假的。”李虽感无奈,但仍照抄并加入了这句话。
在中央层面对此存在争议,江青的方针明确指出要定性陈伯达、李雪峰、郑维山为一伙反党集团。她试图在黄某处搜寻有关李雪峰与陈伯达间秘密阴谋的证据,然而却一无所获。事实上,对陈伯达的批判并不深入,看似是在批判陈,实则目的在于批判林彪。
总理断然表示:没有余地。
江青的这套没成功。
总理数语之间,示意召开了一次会议,与会者包括华北局及北京军区的相关人员。在此次会议上,他并未分发结论的草案,与会人员对讨论的内容亦无得一见,仅由李鑫负责管理这份稿件。
1月24日,会议结束后,总理特意留下李和郑两人进行了一次短暂的会面,时长约半小时。他首先传达了主席的指示,言辞恳切,即“三要三不要”的原则,强调要坚守马列主义,摒弃修正主义。总理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虽然语气严肃,例如提到一贯说谎、两面三刀等,但他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阐释,使之显得并非不可逾越。他提出,方向上的错误即指背离马列主义,走向修正主义。此外,总理还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反对分裂。他指出,李雪峰和郑维山两人长期以来存在山头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倾向,这些都是在会议上明确指出的。
总理询问道:“李,你如今还需要服用药物入睡吗?”
李答:“吃一点。”
“你今年多大了?”
“64岁。”
“那哪是老,比我小多了。”
终于,一番交谈之后,他们相握了彼此的手,他紧接着说了第三句话:“有事情尽管来找我。”这样的举动,足以见得他是一位真正的朋友。
然后,去开大会。
“毛主席的讲话,记录得最好的就是他(李雪峰)。”
总理的表态显得既庄重又宽容,“考虑到会场状况及个人检讨,鉴于当前形势,继续原岗位工作存在一定困难,故决定暂时调整职务,投身学习与自我审查,以坦诚之心面对党组织,待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做工作安排。”这与后续的开除党籍处分有所区别,实则等同于职务调整,却并未依照党章或法律规定的正式程序进行撤职。
在会议尾声,总理正式宣布对北京军区进行重组,并宣布任命李德生为该军区的司令员,同时指派谢富治担任第一政治委员,纪登奎则被任命为第二政治委员。
随后,李雪峰与郑维山均遭到隔离审查。相比之下,李德生的境遇稍纵即逝,不久后便在八大司令员的职务调整中遭到了贬谪。至于谢富治,他的遭遇更为凄惨,于1980年遭到开除党籍的处分,次年更是被认定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中的首要主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