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的后果:没那么多学生了,还要那么多大学来干嘛?
全球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震动:美日韩等国的私立大学 “关闭潮” 愈演愈烈。
美国数十所小型文理学院因招生锐减和财政压力关停并校,日本地方私立大学被 “少子化” 逼到 “零报考” 的绝境,韩国则通过官方指引推动低招生率私立高校有序退出。
这场浪潮并非偶然,而是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压力和社会需求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看着国外同行的困境,人们不禁会问:中国民办高校会走上同样的路吗?
一、国外私立大学关闭潮,警示何在?
美国私立大学的关闭往往与 “钱” 和 “人” 直接挂钩。
很多小型文理学院高度依赖学费和有限的捐赠资金,当适龄生源减少、奖学金竞争加剧时,资金链很容易断裂。
日本的情况更直接,“少子化” 导致高中毕业生数量持续下降,地方私立大学首当其冲,有些学校甚至整届新生不足百人,不得不黯然退场。
韩国则通过政策干预,让招生率不足 50% 的私立高校限期整改或退出,以此优化高等教育资源。
这些国家的教训很明确:高等教育不能只靠规模扩张和人口红利。当市场需求从 “有学上” 转向 “上好学”,当生源总量减少成为定局,那些缺乏特色、依赖学费生存、办学质量不高的私立大学,很容易被淘汰。
这种结构性调整,本质上是高等教育从 “数量时代” 迈向 “质量时代” 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民办高校,曾乘东风快速扩张
过去 20 年,中国民办高校曾迎来黄金发展期。乘着教育普及化和人口红利的东风,民办本专科在校生从 2015 年的 610.9 万增长到 2024 年的 1052 万,增幅超过 70%。
它们填补了公办高校的缺口,让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也为中小城市和新兴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那时候,只要有场地、能招生,很多民办高校就能快速发展,学费收入成为主要支撑,扩张模式简单直接。
但繁荣背后隐患早已埋下。
这种发展高度依赖人口基数和学费,缺少稳定的公共投入,更缺乏内涵建设。
很多学校专业设置跟风,别人开计算机就跟着开,别人办经管就急忙上马,导致办学同质化严重。
产教融合停留在表面,实习实训基地形同虚设,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这些问题在生源充足时被掩盖,一旦市场变化就会集中爆发。
三、招生寒潮来袭,民办高校压力陡增
这两年,中国民办高校的日子越来越难。
2021 年有 9 所民办高校停止办学,2025年多地出现招生危机,不少民办本科院校经历多轮降分补录后,依然有大量缺额。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未来 10 年高中毕业生总数必然减少,这对所有高校都是挑战,而民办高校因为没有财政拨款兜底,对学费的依赖度更高,压力来得更早更猛。
更关键的是,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变了。
以前很多人把民办高校当作 “上本科的跳板”,现在更看重文凭含金量、学校声誉和就业前景。
公办本科扩招、职业本科兴起、高水平高职崛起,都在分流生源。那些专业没特色、就业没保障的民办高校,自然越来越难吸引学生。
有些学校为了抢生源,无序降分录取,结果毕业生质量下滑,社会认可度降低,陷入 “招不到好学生 — 培养质量差 — 更招不到学生” 的恶性循环。
四、避免重蹈覆辙,中国民办高校该怎么走?
国外私立大学的关闭潮给我们提了醒:民办高校不能再走 “规模扩张” 的老路,必须主动转型。
首先要解决 “生存问题”,政府需要完善分类管理和退出机制,让那些办学质量差、招生困难的学校有序退出,避免 “僵尸学校” 拖累整个民办高教的声誉。
同时,要鼓励优质民办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告别同质化竞争。
具体来说,民办高校得在 “特色” 上下功夫。
比如结合地方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就能学到真技能;加强就业渠道建设,和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此外,还需要拓展资金来源,不能只靠学费,可以探索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金融资本的合作模式,获得更稳定的支持。
各地在规划高教布局时,也要结合中长期人口预测,避免盲目新增高校。
现在有些地方还在新建民办高校,却没考虑到未来生源会减少,很可能刚建成就要面临招生难题。理性规划才能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五、从 “数量扩张” 到 “质量竞争”,阵痛中求新生
高等教育的扩张时代已经落幕,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民办高校都面临从 “数量” 到 “质量” 的转型。
这会是一个阵痛的过程,但也是升级的机会。那些能抓住机会的民办高校,完全可以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比如专注某个细分领域,成为行业内的 “隐形冠军”;或者深化产教融合,成为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民办高校在过去 20 年为高教普及化作出了贡献,未来依然有存在的价值,但必须换一种活法。
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多一些对办学质量的坚守;少一些跟风模仿,多一些特色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美日韩部分私立大学的覆辙,在高等教育的新赛道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美日韩私立大学的关闭潮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挑战。
中国民办高校要想活得好、走得远,必须正视人口变化和市场需求,主动转型,提升质量。
这不仅关乎民办高校自身的存亡,更关乎高等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和活力。
在阵痛中完成蜕变,民办高校才能继续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互动话题:你觉得民办高校最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