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学者寻历史证据欲认祖归宗

 200    |      2025-08-25 18:10

八月的楚河河谷,风从天山那边吹过来,比什凯克大学图书馆的书页被轻轻翻动,《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摊开在桌上。

吉尔吉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所长乌兰·朱马古洛夫教授,手指停在“坚昆”两个字上,抬头对助手说:“是时候让中国人知道,他们的‘李将军’可能就在我们中间。”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瞬间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话题圈里激起层层涟漪。

这两年,吉尔吉斯斯坦的报纸、电视、甚至油管上,突然冒出一堆讲同一件事的内容:他们的祖先可能生活在中国史书里。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三个地方:碎叶城遗址挖出的唐代碑文残片,伊塞克湖底捞上来的粟特铜镜,还有18世纪布鲁特部落写给乾隆皇帝的蒙古文奏表。

当地学者把这些东西和《新唐书·回鹘传》里的“黠戛斯”一对比,发现官职名字、部族图腾,全都对得上。

最让人心里一热的,是一个牧民在自家羊圈里翻出的青铜带扣,上面刻的奔狼图案,和西安博物院里藏的唐代鎏金铜狼,简直一模一样。

乌兰教授的团队把这些研究拍成了纪录片,叫《天山的回声》。

在比什凯克首映时,电影院里座无虚席。

片子最后,一个白发老人用柯尔克孜语念诗:“我们来自‘Kyrgyz’的发音,就是你们汉语里的‘坚昆’、‘黠戛斯’、‘吉利吉思’。”镜头扫过,底下好多人悄悄擦眼泪。

后来,吉尔吉斯国立大学历史系搞了个“认祖归宗”的网上签名,一个礼拜就收了两万多个,留言里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回家”。

这事儿传到中国,微博上#吉尔吉斯想认祖归宗#的话题,阅读量瞬间过亿。

有人翻出《汉书·匈奴传》里“坚昆东去单于庭七千里”那段,也有人贴了清代《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里布鲁特骑兵跟着清军打仗的画。

抖音评论区最热闹,有条留言说:“如果认亲成功,我是不是可以免签去比什凯克吃烤包子?”点赞直接飙到三十万。

真正把这事儿推到顶点的,是今年六月吉尔吉斯文化部长阿尔滕别克·马克苏托维奇带团到北京。

在国博“万里同风”新疆文物展上,他站在一个唐代彩绘胡人俑前,突然用中文念出陶俑背后刻的“坚昆副使”四个字。

现场的讲解员都愣住了,摄像机正好拍到部长眼圈红了。

他说:“我爷爷讲过,我们家原来姓‘坚昆’,后来简化成‘昆’,再后来又加了个‘斯’。”这个视频被剪成十五秒的短片,在中吉两国的社交媒体上传疯了。

中国网友感叹“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浪漫”,吉尔吉斯网友留言“终于知道自己的根在哪了”。

两国政府一看这情况,干脆宣布联合申报“丝绸之路:天山廊道”为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还把碎叶城遗址的考古放进“一带一路”人文合作清单里。

当然,也有人泼冷水。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库兹涅佐夫在《独立报》上写文章,提醒“民族情感不能代替学术严谨”。

他觉得“坚昆”和“Kyrgyz”这两个词的发音和意思转换,还需要更多文献来证明。

文章最后,他留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要是明天哈萨克斯坦的学者拿出另一套说法,我们是不是又要开始新的寻亲?”

就在这些争论声中,七月的伊塞克湖边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教授带的唐史考察团。

他们带着三维扫描仪,在湖边一个叫库姆托尔金矿的地方,找到一块刻着汉字“唐金满州都督”的残碑。

碑边上还能看出“坚昆”两个字的偏旁。

周教授蹲在沙地里,拿刷子一点点扫,突然听见背后有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老师,这块石头,我爷爷小时候就拿来拴马。”说话的是当地牧民托列根,他指着远处的山脊说:“那边还有更大的石头,上面刻的字比这个多。”

考察团跟着托列根翻了两道山梁,在一个废弃的苏联雷达站地基底下,找到一块两米长一米宽的砂岩。

石头面上清清楚楚刻着完整的汉字:“大唐金满州都督府界至碑”。

周伟洲拿手电照了一下石碑背面,模模糊糊能看到“坚昆左厢部落”六个小字。

那一瞬间,风都停了,山谷里只听见咔嚓咔嚓的快门声。

托列根悄悄跟翻译说:“我爷爷说过,我们部落原来叫‘坚昆’,后来苏联人来了,不让我们提‘唐’字,这块石头就被埋了。”

那天晚上,周教授把照片发到朋友圈,配的文字就一句:“史书里走出来的民族,在伊塞克湖边找到了回家的路。”这条动态被截图转了无数次,成了两国老百姓情绪的最高点。

第二天,吉尔吉斯总统扎帕罗夫在推特上用中文写:“共同的记忆让我们成为兄弟。”配的图就是那块界碑的特写。

故事还没完。

八月,比什凯克机场来了个特别的旅客——湖南邵阳人李昆。

他拿着族谱和DNA检测报告,来找“失散了一千年的堂兄弟”。

族谱上写着,他祖上李陵投降匈奴后,有一支后人往西迁到了坚昆,改姓“坚昆氏”,后来又简化成了“昆”。

李昆的Y染色体单倍群,跟吉尔吉斯楚河州一支布鲁特部落的吻合度特别高。

在机场,他见到了乌兰教授和托列根,三个人用翻译软件聊,后来干脆就握手不说话了。

晚上的篝火晚会上,李昆学着牧民烤馕,火星子溅到他睫毛上,他笑着对镜头说:“原来认亲也可以这么烫。”

吉尔吉斯国家电视台把这段旅程剪成了纪录片《跨越天山的姓氏》,第一次播收视率就冲到了全国第一。

片子结尾的字幕打着:“历史不是过去,而是我们共同的未来。”屏幕底下滚动的都是观众短信,有人说:“原来我的邻居可能是唐朝将军的后代。”还有人说:“下次去喀什,我要给吉尔吉斯司机免单。”

九月份,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宣布在碎叶城遗址一起建一个“唐-黠戛斯文化交流中心”,选的地方就是李昆和托列根握手的那块空地。

奠基仪式上,乌兰教授把一捧天山的雪水洒在石碑基座上,用中文和柯尔克孜语各念了一遍:“愿我们的子孙记得,雪水从东流到西,血脉从西连到东。”石碑正面刻着汉字“同文同种”,背面是柯尔克孜文“Bir el, bir elat”,意思是同一个家园。

仪式结束,人都散了。

托列根把李昆带到自己家毡房,从箱子底拿出一个爷爷留下来的马鞍。

马鞍桥上刻的狼头已经被磨得发亮。

他指着狼头说:“我爷爷说,这是唐朝工匠刻的,现在该你带回去给湖南的兄弟看看了。”李昆接过马鞍,突然就明白了,真正的认祖归宗不是DNA比对,而是有人愿意把记忆交到你手里。

夜里,毡房外面的银河像一条被拉直了的丝绸之路。

李昆把马鞍抱在胸前,听见远处传来库姆孜琴的声音。

那调子里既有《阳关三叠》的苍凉,又有柯尔克孜民歌的辽阔。

那一刻,他好像一下子就懂了,所谓的历史证据,说白了就是给情感找一个能落地的点。

真正的证据,是现在的心跳,是那两双一样滚烫的手。

本文就只是用来分享一些积极向上的能量啦,可没有要去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想法哟。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呢,就赶紧联系我们哈,我们会很积极地配合去把问题给解决掉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