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扬言出兵几十万,话音刚落,拉夫罗夫点了中国的名,发出邀请

 97    |      2025-09-02 03:46

8月份进入第三周,全球地缘政治棋盘突然加速运转。欧美高调宣称要向乌克兰派遣数十万大军,随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罕见地点名中国,呼吁中国参与乌克兰安全保障框架。

拉夫罗夫未正面回应欧美出兵计划,反倒抛出令西方始料未及的方案:乌克兰安全保障需由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共同提供,且着重强调“缺中国不可”。

十万大军?数字游戏背后的真相

马克龙此次的确喊得颇为响亮。8月19日,法国总统踌躇满志地宣称,要组建一支“数十万人的大军”,配备“全球最尖端的武器”,还扬言道要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

表面看起来气势恢宏,细看却充满水分。所谓“数十万兵力”,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的呈现,而非切实的军事计划。

英国和法国作为主导国,目前只承诺派遣“数百名士兵”驻扎在远离前线的区域,主要负责训练任务而非直接作战。

更现实的计算是成本问题。维持一名外国士兵在乌克兰作战的年成本高达50万美元,十万大军就意味着每年500亿美元的开支。

目前欧盟对乌军援已出现严重疲劳,德国等国明确反对大规模派兵计划。马克龙的豪言壮语,很快就在欧盟内部遭遇了财政现实的无情打击。

在这场博弈当中,特朗普居然呈现出令人惊诧的务实态度。他明确表示“乌克兰不会获准加入北约”,美国只提供空中支援而不派地面部队。

这种相对克制的立场与其竞选时强硬反俄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坦言,空中支援是“一项可行的选择”,包括提供防空系统和战斗机协防。

美国官员披露,所谓空中支援,或包含在乌境外部署F - 16战斗机,由北约飞行员操控协防,且欲用预警机全天监控俄军动态,将乌克兰变为北约的“空中保护区”。

这种“离岸制衡”的套路玩得很溜,既不用美军直接参战,又能把欧洲盟友绑在战车上当盾牌。面对西方步步紧逼,拉夫罗夫迅速抛出了两个关键主张。

他在8月20日的讲话中强调,没有俄罗斯参与的安全方案就是“死胡同”,这话既给西方划了红线,又向中国递了橄榄枝。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特别强调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必须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与,还特意把中国列在最前面。

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同意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应该在中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平等参与下提供”。

这话听着平静其实分量十足。拉夫罗夫不单单是在回应马克龙,而是在重新划格局。他把中国拉进来不是为了找人撑腰,而是直接把中方放进“安全框架”的核心位置。

俄外交部明确放话,任何北约国家在乌克兰驻军的方案都“绝对不可接受”,会导致局势“不受控制的升级”。

拉夫罗夫更是直言,西方炮制的这套安全保障完全是“乌托邦”式的存在,缺乏俄罗斯的参与根本无法施行。

欧洲内部分裂,难以形成统一阵线

欧洲在派兵问题上的分裂超乎想象。法国和英国积极推动组建“志愿联盟”,约有10个国家表示愿意派兵。

然而,德国、意大利等国却秉持谨慎态度,它们担忧局势的升级或许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灾难。

这种分歧在8月19日的线上会议上暴露无遗。英法主张强势介入,然而东欧国家更为关注的是:若俄罗斯展开报复,西欧国家是否能够提供充分的保护呢?

欧盟内部估算,若要有效遏制俄罗斯,需要在东部边境部署至少15个旅的快速反应部队,这几乎会掏空欧洲的军事储备。

马克龙也不是第一次放狠话。今年2月他就开始喊“可能派兵”,7月还和英国搞了个“联合远征部队”,兵力先吹到了五万,但几个月时间过去了啥也没办成。

拉夫罗夫这一点名,背后是俄罗斯的战略盘算:单靠自己硬扛欧美不现实,印度这些伙伴又帮不上大忙,只有中国既有实力又有意愿维持多极格局。

中俄刚在5月发表联合声明,要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拉夫罗夫这时候点名中国,就是想把中美俄都拉进安全机制,用中国的分量对冲西方压力。

这种战略试探在细节里藏得很深。拉夫罗夫在不同场合提过很多国家,唯独把中国放在五常之首,还强调要“平等参与”。

这底气来自中俄不断深化的合作:两国不仅扩大联合军演,还在北极航道开发、极地船舶技术等领域加强协作,本币结算比例也保持在高水平。

中国立场,稳健平衡保持主动

面对拉夫罗夫的“点名邀请”,中国的回应显得沉着冷静。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期待所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都能适时参与和谈进程,尽早达成能被各当事方接受的和平协议”。

这番表态延续了中国一贯的平衡策略。既没有直接接受俄罗斯的邀请,也没有完全拒绝;既强调“所有当事方”参与,又呼吁“公平持久”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谨慎不是没道理。一方面,中俄是“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能源、贸易、军事合作搞得热火朝天。

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不可能完全无视俄罗斯的诉求。

另一方面,欧洲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欧贸易额超过8500亿欧元,直接卷入冲突不符合咱们的利益。

这场博弈的关键不在战场上的胜负,而在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拉夫罗夫点名中国,本质上是想把单极霸权主导的安全体系,变成多极共治的新格局。

大国博弈已经不只是比枪炮,还要比谁有耐心、有策略、有信用。在这场大国角力中,中国的每一步选择,都将影响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

参考资料:《领土归属、谁出兵乌克兰、是否先停火再谈判……美欧分歧凸显》——界面新闻#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