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社保案背后:谁在动咱们的养老钱?大数据查出“假退休”,你信吗?

 169    |      2025-08-11 06:49

##夏季补贴计划

“罗叔都走了两个月,咋还能冒出来领退休金?”

“别逗了,这要真有这本事,我也想多活几年!”

重庆渝中区最近曝出的社保案,让不少人直呼见所未见。去年7月,一位姓罗的老人去世,按理说该销户,可没过俩月,他的信息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另一个何某,还堂而皇之地办起了退休手续,每月养老金、医保一样不落。这不是小说桥段,而是纪委监委用大数据筛查时揪出来的现实闹剧。到底是谁,把老百姓的养老钱当成提款机?这样的漏洞,又能堵得住吗?

社保基金是咱们老百姓吃饭穿衣、看病买药的底气,可偏偏有人把它当作自家小金库。细看这次事件,不只是简单的人情操作,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小团伙骗局——李某某和贺某,一个在窗口,一个做内勤,联手外面的人,动手脚改名字、篡身份证号,还编造工作经历,把原本应该属于已故参保人的账户转给无关人员,再把缴费基数往高里写。一通操作下来,不仅让何某这样根本没参过保险的人混进来白拿养老金,而且还把社保基金挖出了个窟窿。

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每年新申领养老金人数超千万。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动,如果监管稍有疏漏,就可能成为一些人眼中的肥肉。据民政部白皮书披露,仅2024年全国各类社会保障违规案件就立案2.1万起,涉案金额累计超过42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家庭对未来生活最朴素的期盼。

可现实总比故事更离奇。在社区里常听到这样的玩笑:“只要关系硬点儿,人死都能‘复活’。”听着荒唐,其实却道出了大家对制度漏洞的不安。今年4月,这起案件主角之一贺某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与李某某一起移交检察院处理。不仅如此,全区13件类似案件被立案侦查,还有20件直接移交公安机关,共追回610万元损失。“现在抓得紧,多亏大数据,要不还不知道多少猫腻藏着呢!”一位78岁的张阿姨感慨。

但光靠追责够吗?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大型城市每10万名参保者中平均每年发现6.2例冒名顶替或虚假申报现象(国家统计局核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信息系统更新滞后,有些地区仍靠人工录入;另一方面则是权力寻租空间太大,只要内部串通,就容易形成利益链条。而对于广大普通群众来说,“我的养老金会不会哪天也被冒领?”这个疑问挥之不去。

其实,大多数人对政策调整并不敏感,但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那可是分毫必争。“我辛苦缴了一辈子的钱,要是真让别人钻空子,那以后日子咋踏实?”这是很多长者心里的真实写照。从去年开始,各地陆续推进适老化服务升级,比如智能识别系统、人脸认证等措施不断上线,《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也明确提出强化信息互通和风险预警机制。但技术再先进,也敌不过人为操作带来的隐患。因此,加强监督问责才是真正管用的一招——堵住管理漏洞,让权力晒在阳光下运行,比什么黑科技都管用!

话说回来,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身边。有邻居调侃:“现在连‘投胎’都赶不上改身份快!”一句玩笑,却戳中了大家心头那根弦:养老钱安全,就是晚年的最大底气。如果今天可以随便篡改身份,那明天我们的权益还有保障吗?

所以啊,“守好咱们自己的口袋”,绝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惩腐败分子,到完善制度流程,再到全民参与监督,每一步都是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