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军自媒体乱象被遏制,网络安全警钟长鸣

 92    |      2025-08-19 00:00

近期,军地职能部门对一批违法违规涉军自媒体账号的铁腕处置,如“南部卫士”冒充官方、“乖乖兔军情”利用AI编造“中国四大镇魂武器”等谣言、“红小岩”系列账号公然歪曲抗美援朝英烈事迹,以及“杨阳阳”等账号暴露部队营区敏感信息,无情揭示了网络空间涉军信息传播的“潘多拉魔盒”。这绝非简单的违规操作,而是流量经济与公众军事信息素养失衡下,国家安全所面临的隐形战线,其影响之深远,远超表面封禁所能触及。

此次集中整治,其核心挑战在于,尽管《互联网军事信息传播管理办法》已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但在流量至上的社会心理和AI技术迭代的双重冲击下,其执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政策空档与技术壁垒。当“军事爽文”与“爱国流量”被算法精准投喂,公众对军事信息的高度好奇心被异化为不法分子的变现工具,我们必须直面这一深层症结:涉军信息传播乱象的本质,是流量经济对严肃议题的系统性侵蚀,以及公众军事信息辨别力不足的结构性缺陷。

当前法规在应对AI生成谣言方面存在明显滞后。以“乖乖兔军情”利用AI编造“中国四大镇魂武器”为例,这类谣言的生成成本极低、内容拟真度高,传统的人工审核机制根本无法实时捕捉其爆发式增长。尽管《办法》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明确禁止编造、传播虚假涉军信息,并对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军事信息的活动作出了规范,但法律侧重事后惩戒,对AI生成源头的规制、技术提供方责任的界定,以及事前防范的AI识别技术应用,仍是政策空白。高仿账号如“南部卫士”、“联参智库服务”、“联勤保障”等利用字形相似、头像雷同等手段伪装,极大地增加了平台和监管部门的识别难度。恶意注册和矩阵式运营使得“封禁-复活”的游击战屡见不鲜,现有处罚机制对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违规行为威慑力有限,难以实现根本性清除。这些都表明,法律的“手”尚无法完全触及技术“黑箱”和流量“暗网”的深层运作。

流量经济的逐利本性是乱象的深层驱动。在“注意力经济”的裹挟下,军事信息因其自带的神秘感和民族情感,成为部分自媒体快速吸粉、实现变现的“捷径”。无论是“军事课代表”通过付费文章“解析装备细节”、“分析战术战法”以违规牟利,还是“军创怡姐”、“苏州怡姐”利用所谓“答疑视频”发布误导性内容抹黑军队形象,抑或“秦淮河畔”长期发布身穿军服短视频消费拥军情怀,其背后逻辑皆是赤裸裸的流量变现。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使得编造谣言、歪曲历史、泄露敏感信息成为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生意”,严重腐蚀了媒体伦理和国家安全底线。公众对军事信息的高度好奇心,在缺乏专业引导和辨别能力的情况下,极易被流量逻辑所操纵,陷入信息茧房,甚至成为谣言的“帮凶”。

提升全民军事素养,是釜底抽薪之策。仅靠“封堵”难以治本,关键在于增强公众的“免疫力”。社会心理学指出,谣言的传播与“事件重要性、不确定性及批判能力”密切相关。当军事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确定性又被流量制造者刻意放大时,公众的批判能力便成为抵御谣言的最后防线。因此,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普及军事常识,培养公民的理性判断和信息甄别能力,使其能够识别虚假信息、抵制情绪化炒作,是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的基石。这需要教育、媒体、军队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让公民自觉成为网络安全的守护者,而非被流量裹挟的“韭菜”。

此次处置行动敲响警钟: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涉军信息更容不得半点虚假。要从根本上遏制涉军自媒体乱象,不仅要完善法律规制、升级技术监管,更要重塑流量伦理,并以全民素养提升为核心,筑牢国家安全的数字长城。毕竟,一个国家的力量,不仅在于其钢铁洪流,更在于其国民对真相的坚守与对虚假的免疫。否则,再强大的军队,也可能被无形的信息战所侵蚀,这才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