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瑜 来源于失語者Aphasia
本文内容根据刘瑜2015年视频课程「美国政治概论」整理而成,这是第三十五讲。标题由小编所加,原标题为《美国选举的问题(一)》。
前面讲了选举在美国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在讲民主在美国是否真实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美国的公共政策会追随民意而变化。
这节课讲,美国选举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争议。
实际上,在美国政治生活当中,选举主要有这几个争议问题:
第一、选举中的参与不平等问题;第二、选民的无知问题,也就是选民的素质问题;第三、美国选举制度本身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总是两党独大,第三党没有机会?
关于第三个问题,下节课讲美国政党时会讲到。这节课先讲前两个问题。
如果观察美国的选举,会发现无论是从投票率、竞选捐款率、还是参与竞选的动员过程的角度来说,美国的各阶层之间都存在着不平等。
来看下面这个图表。
横轴是美国人的收入,竖轴是投票率。从上图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人,投票率越高。
再来看第二个图表。
同样,收入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在政治竞选中工作,比如做志愿者参与一些活动。
再来看第三个图表。
随着收入的增高,政治捐款的数额也在提高。尤其是10万美元以上年收入的人,政治捐款的数额要高得多。
从这几张图表可以看出,美国不同阶层的政治参与热情,非常不一样。
Martin Gilens,写了一本比较热门的书,叫《Affluence and Influence》。下面是他在书里提到的内容。
看下图这三条线。
倾斜度最高的这条线,是指收入最高的人群。倾斜度最低的这条线,是指收入较低的人群。
这个图表显示,当收入比较高的人,希望政策发生变化时,实际上政策发生变化的可能性,高于收入比较低的人。
对美国的民主,打击最大的是下面这张图。
前面讲了,美国的公共政策随着民意变化而变化,但这仅仅仅发生在收入比较高和收入比较低的人意见一致的时候。
当这两个收入群体的意见相反时,只有收入较高的人的意见,能影响公共决策。
上图的实线是指,收入较高的人意见发生变化时,公共政策也明显变化。虚线几乎是一条平线,是指收入较低的人意见变化时,并没太影响公共政策。
因为上面的这些数据,这本书出版后,美国舆论界一片哗然。
当时美国的新闻媒体上出现了类似标题,比如“rich people rule”,有钱人统治;比如BBC的标题:“America is oligarchy, not a democracy”,美国是寡头统治,而不是民主统治。
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看?
美国的左派认为,这说明美国的民主还不够完善,不同阶层拥有不同的政治影响力,这是一件坏事,需要改革。
美国的右派认为,这未必是件坏事。他们认为,收入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专业知识较发达的政治精英,比较关心政治、会及时读相关的政治报道、政治新闻、政治辩论,他们的政治知识更理性。如果这些人的政治参与度、影响力更高,会引导政策走向更理性的方向。
之前有个关于美国的普通民众和科学家的调查,发现在一些涉及到公共政策的科学问题上,他们有非常不同的看法。
比如,认为转基因食物可以吃的普通民众只有37%,科学家有88%;比如,认为使用过杀毒剂的食物可以吃的普通民众只有28%,科学家有68%;比如,关于人不断在进化的观点,认同的科学家有98%,普通民众只有65%;比如,对于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观点,认同的民众只有50%,科学家有87%;比如,发电的核电站,认为可以建更多的民众只有45%,科学家有65%。
这些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更有知识的人的观点,和普通民众是有分歧的。由于这些人的观点,往往建立在更多的研究、数据和逻辑之上,他们的看法转化为公共政策,可能会更好。
在美国的经济问题上,也存在类似的分歧。经济学家Bryan Caplan,写了一本书《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分析普通人和经济学家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
他认为普通民众在经济问题上存在一些偏见。
他列举出四个偏见:反市场偏见:排外偏见;政府干预偏见;悲观偏见,他们对现实的估计比经济学家更悲观。
通过对比经济学专家和普通民众的意见,他发现民众的这些偏见持久而系统。
《经济学人》杂志,也曾展示了类似观点。
比如,对于股票价格难以预测这个问题,100%的经济学家认同,民众只有50%左右的人认同。比如,"Change in US petrol prices mainly reflect market factors."(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有无数人认同油价的阴谋论,认为油价是被某些大亨或政治家操纵的。)但是,几乎90%的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油价是市场因素导致的,美国民众则只有50%左右的人认同这个说法。比如,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90%的经济学家认为更有效的方式是收二氧化碳税。绝大多数民众则认为,限制车的排放量更有效。
从这一系列经济问题可以看出,经济学家和普通民众的观念是有差别的。
再来看关于文化政策的分歧。下面这个表格,比较了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你认为无神论者可以去教书吗?你认为种族主义者可以去教书吗?你认为同性恋可以去教书吗?
举“同性恋可以去教书吗”这个问题的调查情况来说。
受过初中教育的人中,只有42%的人赞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有将近90%的人赞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是更宽容的。
虽然受教育程度、收入高的人,不一定都是科学家、经济学家,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他们的意见和专家的意见是呈正相关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如果所有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都一模一样,那最终结果很可能是,采取科学上更不理性、经济上更反市场和文化上更不宽容的公共政策。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觉得,不平等的政治影响力未必是一件坏事。他们甚至认为,中下层的人投票率较低,是一件好事,是一种善良的自暴自弃。因为这些人意识到自己并不太懂公共政策,并不想花时间研究、比较公共政策,于是放弃影响公共政策的权利。
这种比较精英主义、右派的看法,从直觉上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花了更多的时间来讲解。
表面上看来极不公正的现象背后,是存在着不同诠释的。
用美国一个学者的话来说:“Bringing in sleepwalkers to the polls simply to increase turnout is no service to democracy.” 意思是,把梦游的人带到投票箱这里,仅仅是为了提高投票率,并不是对民主的服务。
另外一个学者在《Irony of Democracy》这本书里说:"It's ironic that democratic ideas survive in the US because the masses are generally apathetic and inactive, thus leaving the elites with more leeway to protect them."
他说,反讽的是,之所以民主的理想在美国能够存活,恰恰是因为大众是比较政治冷漠和不活跃的,这才给精英们留下更大的空间去保护大众。
这句话很有意思。
如果普通民众把他们的偏好反应为政策,会导致经济上的反市场、科学上的不理性和文化上的不宽容,这很可能反而会伤害民众。这些民众的政治冷漠,对他们自身是有好处的。
不得不说,这个看法非常有讽刺意味。
不过,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政治中的确有很多精英主义的成分。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是需要做深入思考才能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