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加索地区某国边境出现了一幅引人深思的景象。数百辆运送水果的卡车滞留,李子、桃子、葡萄等新鲜农产品在冷风中逐渐失去光泽,这不仅是物流的堵塞,更是传统地缘经济路径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两个长期对抗的南高加索主要国家,却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通过官方渠道表达了加入某区域多边组织的意向。这背后,是对传统大国关系的反思,也是对国家战略支点进行重构的尝试。
正当全球目光聚焦于此,一场近期举行的中俄领导人会晤,意外地将焦点扩展至另一个全球大国——美国。俄罗斯领导人对中国提出了一项敏感提议,这无疑将考验中国在复杂地缘政治中的“战略平衡术”。当前国际关系中“非此即彼”的传统模式正在瓦解,而中国在重塑世界秩序中的独特角色与挑战,也因此变得更为突出。
庇护伞下的裂痕
回溯历史,亚美尼亚曾长期处于俄罗斯主导的政治联盟体系,其国家主权独立的历史始于20世纪末期。独立后,俄罗斯在其境内保留有军事基地,约6000人的驻军曾被视为亚美尼亚的安全保障。然而,这把“安全伞”在关键时刻未能撑开。
2020年,在纳卡地区冲突中,传统安全盟友俄罗斯未能提供实质军事援助,导致亚美尼亚丧失对争议地区的控制权,付出了大规模人员伤亡、平民流离失所的惨痛代价,既有的安全承诺未能有效兑现,凸显了其安全防护的薄弱。
面对此情此景,亚美尼亚领导人曾数番公开批评其安全同盟中的主导力量,指责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未履行其核心义务。本年度,该国更是暂停了其在特定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中的参与,对传统安全框架采取了部分抽离的姿态,信任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从经济层面来看,亚美尼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经济水平较低,经济结构存在单一化问题且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其经济对单一贸易伙伴(2023年俄罗斯)的市场依赖度高,约有80万亚美尼亚劳务人口在俄罗斯工作。
这意味着,单一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变化会直接影响该国的劳务输出收入和农产品贸易,使得其经济发展极易受到外部波动的冲击,驱动其寻求经济多元化。在传统支点动摇之际,亚美尼亚也正积极发展与西方经济体的关系。
其与西方伙伴签署了重要合作协议,获得了来自西方伙伴的大额投资。本年度春季,亚美尼亚已启动加入某西方政治经济联盟的程序,这反映出其战略重心正尝试向多极倾斜,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东方风来:高加索的双城记
上海合作组织自21世纪初成立以来,其任务范围已从最初聚焦于军事信任建设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步扩展到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其指导理念强调多边主义、共同繁荣和文明互鉴,合作维度持续深化和拓宽。
俄罗斯的商业代表认为,该区域组织的合作模式超越了传统阵营对立,具有全球治理的实践价值,其核心理念被视为解决国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他强调“上海精神”绝非概念口号,而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全球地缘政治版图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二元对立的国际关系模式正在被超越,而该区域组织被视为构建新型多边合作关系的范本。在这股东方“引力波”下,高加索地区的两个历史宿敌——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西方调停下达成和平共识后,近期不约而同地将战略重点转向亚洲某多边框架,寻求新的区域合作平台。
这两个国家尽管与西方大国签订了长期战略经济合作协议,涉及关键交通走廊,但其外交策略也包括寻求东方区域组织的成员资格。亚美尼亚期待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框架获得发展新机遇,旨在利用该组织的基础设施网络,如“和平十字路口”倡议,将自身打造为跨区域物流枢纽。
在安全层面,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合作框架为寻求安全保障的国家提供了新途径。其设有定期磋商和联合行动机制,应对跨国安全挑战。亚美尼亚在近两年首次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反恐军事演习,此举被视为其融入地区安全合作体系的重要进展。
面对邻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申请,俄罗斯表现出令人意外的开放态度。本年度春季,其驻外大使公开表态支持并愿提供协助。俄罗斯此举是出于维持区域影响力的战略考量,旨在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避免特定国家完全转向西方,将该组织视为平衡地缘政治角力的“中间地带”。
2025年夏末,上海合作组织将在中国举办一场高级别峰会。该会议预计将是该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多国元首和国际机构负责人将出席,包括曾缺席的地区大国领导人以及新成员国代表,进一步凸显其作为新型国际关系平台的重要性。
一张难接的“人情牌”
近期(8月中旬),中俄两国领导人举行了长时间会晤,主要议题围绕乌克兰持续已久的冲突。然而,会谈议程意外地将焦点扩展至另一个全球大国——美国。就在会谈前夕,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公开威胁对与俄罗斯进行能源贸易的国家实施经济惩罚,此前他对中国实施了大幅升级的贸易关税,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然而,特朗普总统对中国的经济制裁行动却采取了暂时搁置的态度,表示将根据事态发展再决定进一步措施。会晤后几天内,特朗普总统通过媒体访谈明确表示将不对中国实施新的贸易壁垒,其对华政策姿态发生显著变化。
西方新闻界普遍认为,俄罗斯领导人在双边会谈中为中国进行了游说,将制裁措施的取消归因于此项外交干预。这侧面反映出,俄罗斯当前在经济、外交及战略资源方面对中国的高度依赖,避免其主要伙伴国遭受外部经济打击是其战略考量。
然而,事情远比表面复杂。俄罗斯领导人在某外交事件后提出了一个重大地缘政治倡议:他建议中国在乌克兰冲突地区战后安全框架中扮演“担保”角色。此项提议通过国际媒体迅速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
所谓“担保国”角色并非仅具象征意义,它意味着在未来特定区域面临外部威胁时,需提供多维度(外交、经济乃至军事)的实质性支持,其义务与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相似。这被认为旨在促使中国明确其在地缘政治冲突中的立场,其提议具有潜在的战略站队意味。
更深层次看,俄罗斯领导人的和平倡议被认为包含潜在的战略意图。若第三方承担担保责任,未来协议失败的责任可能被转嫁给“集体担保机制”,这可能使其规避自身在冲突中的违约指责。中国不愿在特定安全承诺中承担替西方国家“善后”的角色,担心在冲突重燃时成为被推卸责任的主要目标,对此类风险持坚决回避态度。
对此,西方主要国家已有所部署。本年度春季,西方主要国家已启动建立一个自愿性质的联盟,旨在为乌克兰冲突地区提供战后安全保障,该联盟成员主要由北约国家构成。俄罗斯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建立的某安全联盟持强烈不满态度,认为其本质是北约的扩张,其提出的某项“方案”被视为对抗西方影响的举措。
面对这项提议,中国未立即接受亦未直接拒绝。其外交发言人近期重申了通过自身途径推动和平对话和政治解决冲突的立场,表示“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
该外交表态虽未明确拒绝,但外界普遍理解为不接受该项提议,表明其不愿承担特定安全义务的立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且审慎承诺的外交策略,认为接受特定角色会损害其长期的中立地位。
从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立原则,既不提供军事支援,也不参与制裁,保持了外交独立性,这种立场为其保留了斡旋和调解的空间。中国认为,承担乌克兰冲突地区的集体安全保障角色并非提升国际地位的有利路径,反而蕴含巨大风险,此举可能使其被视为对该地区安全承担集体责任。
接受某项国际承诺可能导致中国被贴上偏袒某方的标签,并面临被卷入不直接相关地缘冲突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曾提出对乌克兰冲突地区提供“安全保障”,但明确排除了军事干预,表明该承诺更多是政治姿态而非实质性军事介入。
俄罗斯领导人的外交行动被解读为一种环环相扣的策略,即先通过调停为中国解除外部压力,再以此为基础提出带有“恩惠回报”性质的请求。中国深谙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但面对潜在的利益交换,该国展现出高度的理性与审慎,区分了情感因素与国家战略利益。
中国在面对可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机遇时,优先考量的是长期的战略平衡与稳定性,而非短期的外交表现或“面子工程”。该国此前本年度早些时候曾迅速否认关于其可能派遣维和力量前往冲突地区的媒体报道,这体现了其在涉及军事介入问题上的一贯谨慎立场。
此次中俄领导人会晤后(8月中旬),乌克兰领导人携多位欧洲领袖访问美国,寻求关于战后安全框架的深入讨论。此次访问被解读为联合施压,旨在影响大国间的私下协议。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来访的乌克兰领导人及盟友表现出冷淡且划清界限的态度,公开声明了乌克兰无法收回特定争议领土,也无法加入北约,此番言论对其盟友造成冲击。
西方舆论对特朗普总统的言论进行了辛辣评论,认为其行为客观上延长了乌克兰一方的压力,并将另一些国家置于被动谈判地位。中国在国际冲突中采取了低调而审慎的策略,其通过非直接方式拒绝某项敏感请求,被视为一种高明的外交手腕,这种稳健姿态持续影响着国际局势。
中俄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坚实基础,但存在明确的边界。中方强调其伙伴关系基于“战略协作”而非“无条件支持”,在国际事务中,乐于提供帮助但拒绝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近期(8月中旬),乌克兰冲突地区战事仍在持续,双方军事行动未止,中国在此背景下,仍旧坚持其和平呼吁和中立立场。
笔者以为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版图正经历深刻重塑,传统“非此即彼”的单边选择模式已不再适用。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模式,展现了其在吸引新成员和拓展合作领域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潜力。面对区域国家寻求新出路,以及俄罗斯领导人提出的“人情牌”与“不情之请”,中国以清醒、克制和独立的姿态,维护了其核心利益与战略自主权。这种中立与拒绝被解读为智慧与成熟的体现,有助于其在复杂外交博弈中保持有利地位。当前全球大国间的复杂竞争仍在演进,俄罗斯的提议并非终点,多边力量间的地缘政治拉锯战仍在继续。中国已明确表达其致力于和平、但拒绝被他国利用的坚定立场,并将继续以其独特且坚定的方式,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成为推动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