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单甫一亮相,半导体圈就像有人在群里丢了个炸雷。
几张图刷屏,有人拍着桌子嚷“国产终于站C位”,也有人嘴角一歪:“榜单挺花哨,真刀真枪上阵才见分晓。”
我脑子一下跳回到七八年前,那会儿国内做高端光刻胶的感觉,就跟在商场橱窗外看限量手办——你想伸手碰,它隔着玻璃笑得很淡定。
研发经费烧得比咖啡馆里的小火炉还快,但成果冒泡慢吞吞,日本和美国的大佬们稳坐产业链顶端,不急不忙地喝茶,我们只能仰脖望天。
现在故事换了味道。
南大光电把28nm制程的ArF光刻胶推上量产,还敢直接送去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这事以前听起来就是科幻剧台词。
他们宁波基地50吨产线满负荷跑,两年内要飙到500吨——这速度让我想到双十一仓库里堆成山的快递箱,那种机器轰鸣、工人汗珠掉进鞋里的忙碌感,可不是PPT动画能画出来的。
彤程新材是另一种狠劲。
旗下北京科华早就在KrF领域占据半壁江山,如今ArF产品也过关投产,还拉着ASML一起研究EUV封装技术。
这组合有点像你家楼下早餐摊突然宣布跟米其林餐厅联名,你既好奇又忍不住琢磨他们到底聊了些什么。
而且上海基地1.1万吨项目已试生产,到2025年利用率预估超六成,这规模搁任何行业都算是硬菜。
晶瑞电材则走的是老牌路线,在G线/I线市场市占率超过七成,对它来说低节点工艺就是自家的后院。
但它没打算守旧,KrF覆盖90nm-55nm制程,ArF已经开始送样测试,一副准备从厨房切下一块高端蛋糕带回家的架势。
今年净利润同比暴涨1500%,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我怀疑自己眼睛花了,看完财报确认,人家确实完成了一次“小卖部变连锁超市”的跨越。
漂亮数据背后还有冷水,高端光刻胶国产化率依然偏低:ArF仅19%、KrF 42%。
大部分核心材料还是卡在人家手里,而且认证周期动辄两三年,下游客户挑供应商比婚恋节目现场还谨慎,你稍微掉链子就可能被请出局。
我认识一个业内朋友,公司性能达标却因为资金断档卡在认证最后一步,被迫退出,好几年努力全砸水里,那表情比股票连续跌停更刺痛人心。
全球格局更戏剧化,日本东京应化、JSR,美国杜邦这些巨头握紧命门,中国起步晚但政策扶持够猛,《十四五》规划把光刻胶列为重点攻关,大基金三期专项投入200亿以上。
一些企业趁机加速扩产,有人说这是黄金窗口期,也有人担心集体冲动,到头来库存躺仓库吃灰。
这类剧情半导体历史上不少见,从液晶面板到LED都有前车之鉴,该热闹的时候大家跑得飞快,一旦寒风吹来才发现鞋带没系好。
我一直觉得用“半导体工业粮食”形容光刻胶特别贴切,因为它决定的是芯片良率这个生死指标。
有一次去一家代工厂参观,他们工程师指着显微镜下的一颗缺陷,说这东西如果放任,会毁掉整片晶圆。
当时我的脑海,就是农民辛苦一年收割稻谷,却发现都是虫咬空壳——无力又窝火。
如今AI算力爆发、电动车智能升级,还有物联网的小设备像春笋一样涌现,都逼着行业往前冲。
有些细分品类,比如EUV极紫外段预测增长30%,不仅仅是报告上的数字,而是真正意味着谁先突破谁就可以抢下未来几年最肥美的一块肉。
心理战也是日常戏码,我见过一些国外厂商嘴上说欢迎竞争,其实暗地提高认证标准,用苛刻流程拖延对手入场时间。
在体育比赛叫干扰节奏,在商业世界同样管用。
所以国产厂商除了拼研发周期,还要防备别人设障碍。
有时候成功替代一款高端材料,不只是科研胜利,更是一场马拉松加障碍赛混合版的大考验,每一个通过验证进入量产的品牌背后,都足够拍一季纪录片,只不过我们平常只看到新闻标题那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而已。
投资逻辑?
我个人倾向盯那些已经踏进高端门槛、有稳定客户群,并且正在扩大量产能力的公司,比如南大和彤程,他们至少证明自己不是纸面玩家。
当然,如果大家一起狂飙扩产而需求没同步跟上,那画面会尴尬,就像婚宴菜刚摆满桌客人却临时取消,所以选股最好盯紧订单情况和下游景气度,否则容易接烫手山芋。
我有个朋友炒作某材料股,本以为赶上一波行情,结果半年后发现货压仓库老板愁眉苦脸,他买入价几乎是最高峰,那滋味你懂的。
偶尔会想,如果哪一天中国真的掌握全部高端制程所需材料,会不会反过来成为那个制定规则的人?
听起来遥远,却未必没有机会。
在科技领域,从追赶者变领跑者往往是在一个拐弯处突然翻盘。
不过走向那个拐弯口之前,道路坑洼密布,需要胆识也需要耐性。
不管你是股民还是纯吃瓜观众,这波变化值得盯紧甚至下注。
如果哪天榜单再更新,多几个陌生名字挤进前排,请别惊讶——那可能就是新的黑马正在悄悄蓄力等爆发,你猜,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