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尔股份,这家从声学起家的企业,以大客户战略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长之路。背靠苹果成就千亿营收,创始人姜滨一度稳坐山东首富之位。近几年,公司瞄准AI/AR眼镜和汽车电子这两条赛道,进一步拓宽业务版图,看似在老路上继续深耕,实则已经开始摸索新的可能。那么,歌尔股份的这盘棋能否越走越稳?不妨随我一探究竟。
歌尔股份的崛起源于它对“大客户”的精准押注。2008年,公司上市仅两年,就成功跻身苹果供应链,为其提供蓝牙耳机、微型麦克风等核心产品。这还没完,为了在苹果的“赛马机制”中保持“头马”的地位,公司砸下重金研发,甚至将2022年营收的4%直接投入到技术创新。代价是昂贵的,但效果却也立竿见影。2013年,公司营收突破百亿大关;2022年,这个数字更是冲破千亿,雄踞行业前列。
但“大客户战略”并非毫无代价。苹果的供应商“赛马机制”一向以稳定供应和价格压低为核心,一旦掉队便意味着直接出局。2022年的“砍单事件”就是一个深刻教训,公司因苹果订单减少导致18亿元的资产减值。这一次风波让歌尔意识到,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于是开始在大客户内部分散收入。据2024年数据显示,歌尔前三大客户营收占比分别为31.96%、28.1%和19.55%,再也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平抚了此前的单一依赖风险。
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歌尔从2025年开始“大手笔”对外扩展。这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一场产业协同的精准布局。比如斥资约104亿港币收购米亚精密、昌宏实业,完成了公司历史最大交易。这两家目标公司专注于苹果智能手机结构件生产,收购后不仅能加深与苹果合作,还顺便进入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等蓝海市场。而针对META的两次小型投资,则与全球AR龙头的布局步调一致。说歌尔“醉翁之意不在酒”一点不过分,口头上和技术大厂聊合作,但小算盘实际上早已打到如何分享AR市场红利上了。
思路清晰、行动果敢,歌尔股份的新方向令人刮目相看。AI/AR眼镜与汽车电子两个赛道都是快速增长的高潜市场。数据显示,2028年全球AR设备出货量预计将达690万部,歌尔押注光波导技术可以说是未雨绸缪。至于汽车电子,随着成本占比从2020年的34%逐渐跃升至2030年的50%,歌尔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从麦克风到HUD再到传感器,已经在新车型的生产路上抢好了“卡位”。
不过,看似风光的布局背后,仍有现实问题不容忽视。AI与汽车电子领域的竞争如火如荼,但其技术迭代过快,跟不上节奏的企业随时可能掉队。歌尔股份虽然基于“大客户”展开新业务,但能否摆脱“供应商”的身份,塑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话语权?这是摆在公司面前的重要命题。同时,新战略的利润兑现窗口还需时间验证,市场更关注其现金流是否抗压,尤其是在前期大笔花销后,能否在关键节点迎来回报。
而歌尔的未来,其实不仅关乎企业本身,也折射出当下许多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命运。是继续沿着代工模式瞄准大客户,还是想方设法谋求品牌化?这种选择从短期看像是在掷点骰子,但从长期视角观察,这更是一场企业间对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的全面比拼。
企业可以押注大客户,却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困死在客户身上。姜滨的稳健性格塑造了歌尔的今天,但如何在“一稳”之外融入足够的“灵活”,才是决定歌尔股份未来高度的关键因素。反观那些盯紧短期利益、不计长远发展的同行,最终往往泯然于市场的红海之中。那么,企业与客户这场博弈,到底是顺势而为还是主动出击?或许歌尔股份的经验,会给其他“果链”和“车链”玩家们埋下一个答案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