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锂电池占据主流的储能市场,一群来自浙江大学的科学家正用钠离子电池撕开一道口子。湖州超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家由姜银珠教授领衔的企业,带着 13 项授权发明专利,在普鲁士蓝正极材料领域做到循环 3500 次仍保持 80% 容量,让钠离子电池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成为储能与低速动力领域的 “潜力新星”。
为什么钠离子电池突然火了?
想象一下:一块电池成本比锂电池低近一半,-20℃还能正常工作,用的钠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是锂的 1000 多倍 —— 这就是钠离子电池的魅力。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未来 5 年将达万亿级规模,但锂电池受限于锂资源短缺,成本居高不下。钠离子电池恰好补上这个缺口:单位能量成本仅 0.35 元 / Wh,循环寿命超 3000 次,安全性还更高,完美适配储能电站、低速电动车等场景。
政策东风更让这个赛道加速升温。国内《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要超 5000 万千瓦。钠离子电池因制造工艺和锂电池兼容,产业化进程能大幅缩短,被业内视为 “储能下半场的关键选手”。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钠电密码”
超钠新能源的核心武器,是手里的“材料王牌”。团队深耕的普鲁士蓝正极材料,解决了传统产品循环性能差的痛点:循环 3500 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超 80%,5C 快充下容量保持率达 92%,相当于 “每天充放电一次,能用近 10 年”。另一款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放电容量达 150mAh/g,首次效率超 88%,能量密度不输低端锂电池。
这些突破背后是扎实的研发体系。公司整合浙江大学基础研究平台、湖州普蓝研究院应用研发平台,形成“基础研究 - 中试 - 量产” 的全链条能力。13 项授权发明专利像一道护城河,覆盖正极材料制备、电池结构设计等核心环节,还有 PCT 国际专利在审,技术壁垒持续加固。
团队“铁三角”:科学家 + 工程师 + 资本操盘手
能把论文变成产品,靠的是“产学研” 融合的团队。创始人姜银珠教授是德国洪堡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技术原创的 “定海神针”。
产业化端则有“老兵压阵”:联合创始人倪总曾任正泰股份电池研究院院长,10 年 + 经验让他能把实验室配方变成生产线工艺;余总来自宁德时代,精通锂电产线,确保钠电制造能兼容现有设备;周总则是电解液专家,曾在宁德时代主导新体系开发。再加上有 8 年风投经验的戈总负责资本运作,这个团队把 “技术 - 制造 - 资本” 的齿轮卡得严丝合缝。
从储能电站到低速电动车的全覆盖
公司已打造出三款“拳头产品”:
·储能专用电池:循环 4000 次,能量密度 120Wh/Kg,度电成本低至 0.3 元,适配大型储能电站;
·低速车电池:能量密度 140Wh/Kg,循环 1500 次,安全性拉满,能替代铅酸电池;
·低温启动电池:-40℃还能工作,循环 2000 次,适合特种环境。
这些产品已通过国家电网验证,材料中试线也在加速跑,部分产能已被预定。有客户反馈:“同样的储能项目,用钠电比锂电初期投入能省 30%。”
商业化提速:储能服务的生态野心
超钠新能源的商业化路径很清晰:先卖普鲁士蓝正极等材料给电池厂,再推电芯模组给低速车和储能集成商,远期甚至要做储能运营服务。目前已入围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浙江赛区二等奖,还拿到国家电网的研发订单,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创投观察】:当全球都在找锂电池的“平替”,超钠新能源用扎实的材料创新证明:钠离子电池不是 “备胎”,而是能独当一面的新选择。或许不久后,我们在储能电站、低速电动车里看到的,会是印着 “超钠新能源” 的钠离子电池。
福成股份:从肉牛养殖到殡葬服务,A 股跨界之王的生态密码
移动机器人赛道的隐形冠军,普华灵动如何用技术重构产业场景?
大通云控股:打造全球投融资智能撮合平台,破解万亿市场信息不对称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