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恶意》里,梅婷饰演的单亲妈妈尤茜,为了给患罕见病的女儿静静治病,不得不去酒吧卖酒。因为工作需求,她穿着豹纹吊带、化着精致的妆,却没想到,这些竟成了日后网友攻击她的“罪证”——“不爱女儿”“借孩子敛财”的恶毒言论铺天盖地。最终,尤茜在网暴的漩涡中站上天台,喃喃自语要去陪女儿……这一幕,与现实中的武汉妈妈杨女士的悲剧几乎重合。
唯一不同的是,电影里的妈妈被救下,而现实中的杨女士,却再也没能醒来。
2023年5月,武汉汉阳区弘桥小学一名学生谭某在校内遭老师驾车碾压身亡。6月2日,其母杨女士在小区坠楼。令人痛心的是,杨女士在丧子后,仅仅因为穿着职业装、妆容得体,就被网友恶意揣测“想当网红”“三天换两双香奈儿鞋”。邻居透露,她生前曾发朋友圈“想陪孩子一起去”,网暴很可能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电影《恶意》几乎复刻了这一悲剧——尤茜的豹纹吊带、酒吧工作,成了键盘侠攻击她的“证据”。明明是一个拼尽全力救女儿的母亲,却被舆论扭曲成“冷血”“不配当妈”。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网暴的套路出奇一致:
先贴标签——“穿豹纹去酒吧?肯定不是好妈妈!”“丧子后还化妆?心真狠!”
再恶意解读——“她哭得不够伤心,一定是装的!”“穿名牌鞋?肯定是想借孩子炒作!”
最后“正义审判”——无数陌生人在评论区、私信里肆意辱骂,仿佛自己手握道德权杖。
可悲的是,这些“审判者”从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自己是否站在“道德高地”上,享受指责他人的快感。
电影里,尤茜被救下,但现实中,杨女士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悲剧仍在继续——每一次网暴事件后,总有人轻飘飘地说“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却从不反思自己的恶意。
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真的狠狠共情武汉妈妈了”、“网络暴力是隐形杀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恶意》之所以震撼,正是因为它撕开了现实最血淋淋的一面——我们离成为施暴者,或者受害者,都只有一步之遥。
下一次,当你想敲下键盘审判他人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真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