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后,克林顿称已预见美国败局,只求中方获胜后答应他一点

 125    |      2025-09-11 22:27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人到暮年,看事情的眼光往往比年轻时更清楚。

可当78岁的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说出那句话“中国总会取代美国,我希望到那天它能善待我们”许多人还是吃了一惊。

这个曾为美国全球扩张奔忙的政客,在公共媒体里说出这样的话,不免让人想问: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采访现场,不动声色的警告

那是《华盛顿邮报》的一次深度专访。

克林顿身穿一件黑色西装外套,脸上的皱纹细密,嗓音和二十多年前相比略显沙哑。

他谈到美国经济形势、社会撕裂,直到聊到中美关系时,话锋一转,用了一种近乎恳求的语气:“如果那一天,中国真的成了世界第一,希望它不要对美国不利。”

这句话像一桶冷水,浇在那些还沉浸在“美国必然伟大”的信念中的人身上。

对这个在任时曾意气风发推动全球化的总统来说,如今却公开承认权力天平在转移,这背后的心境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回到那个关键拐点

2000年春,美国国会的辩论大厅热闹非凡。

当时的议题,是给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为随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扫清障碍。

克林顿亲自到场,称“这是一个世纪性的机会。”

那时的美国主流政治判断是,只要让中国融入全球市场,把贸易壁垒降下来,配合资本和技术的进入,中国迟早会在制度和价值观上向西方靠拢。

克林顿也不避讳这一点,他甚至在媒体上明确表示,与中国的经济融合不仅能为美业带来巨额商机,还能“在规则上影响它”。

当年的西方财经媒体一片乐观。

《经济学人》预测美国每年将从中国市场多拿下数千亿美元的机会,《纽约时报》则刊文说这是帮助中国“走向自由”的加速器。

二十年的现实反弹

可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数字和现实给了当年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世界银行的数据摆在那:2001年,中国GDP总量在全球排名第六,到了2023年已经稳居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且在购买力平价的标准下,早已超过美国。

工业增加值占全球近三成,对外货物贸易连年位居世界第一。

更关键的是,中国并没有停留在“世界工厂”的低端位置,而是在高铁、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了质的跨越。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报告显示,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里,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列第一位。

曾寄希望在中国市场长期称王的美业,反倒要适应中国的规则。

无论是苹果要在中国深化供应链布局,还是特斯拉把中国产的储能产品出口到欧洲,都说明了一个事实:竞争天平已经发生倾斜。

衰落的另一面:美国的内伤

中国的发展给克林顿的原设想增加了风险,而美国内部没能消化全球化的“副作用”,才是真正让这个老人唏嘘的原因。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长期数据揭示了问题:从2000年到202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约550万,铁锈地带的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大量年轻人外流。

密歇根有座开了70多年的汽车零件厂,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关门,厂区铁门锈迹斑斑,广告牌上“招聘数百名工人”的字样成了怀旧装饰。

这些地方的居民在全球供应链中失去了立足点,中产阶级也因为工资停滞、生活成本上涨而焦虑。

皮尤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美国人认为下一代的生活会比他们更差。

这种情绪,成为2016年特朗普代表的民粹力量崛起的土壤。

克林顿在采访中承认,政府当年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再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机制。

这种落差,不只是在经济数字上,而是切切实实渗入了社区和家庭。

全球舞台的博弈方式变化

如果说二十年前的中美竞争还是“你买我卖”的经济互动,如今已经蔓延到技术、金融、地缘政治多条战线。

美国用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卡住对中国的半导体、AI、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鼓动盟友构建技术圈层。

比如2022年以来,美国联合荷兰、日本限制先进光刻机输出中国,这在冷战后是罕见的全面技术封锁。

而中国则加快推进自主替代,国产CPU、操作系统、数据库替代方案逐步在政府和中落地,并对某些关键原料出口设限。

与此同时,中国深化与东盟、中东、非洲的经贸合作,在联合国、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提出“全球治理合作”思路,争取话语权。

克林顿认为,在这种结构性转变面前,单纯的封锁无法阻止趋势。

他对媒体说:“我们原以为能改变他们,结果是,他们改变了游戏”。

“高抬贵手”背后的长远算计

那句希望中国“不要对美国不利”,在一些人看来是认怂。

但从国际关系史看,这更接近一种现实主义判断。

克林顿深知,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最怕出现守成国因担心失去地位主动发动战争,从而双双受损。

哈佛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曾分析,过去500年的案例里,有十二次类似局面,其中绝大多数以军事冲突收场。

对克林顿来说,避免这种剧本是最重要的。

他的请求等于是在提醒北京:未来中国即便在经济、科技地位上超越美国,也最好保留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空间,因为一旦陷入全面对抗,对全球经济和安全体系都是灾难。

两个美国的镜像态度

特朗普的路子是施压加震慑。

比如对科技大厂的高调“请喝茶”,要求几千亿美元的本土投资,甚至警告“不在美国建厂就加税”。

他试图用强制手段留住或召回制造业,这种方式短期能制造声势,但忽视了全球资本和供应链已高度融合的现实。

克林顿则选择承认趋势。

他无意替中国涂金,只是明白美国要想在新格局下继续有竞争力,必须修复内部裂痕,投资教育、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而不是一味把对手堵在门外。

这两种态度,是当今美国政治分裂的缩影。

一边是不服输的强硬,一边是面对现实的求稳。

中国的姿态与新角色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步调,相较二十年前已有很大不同。

无论是参与伊朗—沙特的和解斡旋,还是在气候变化、多边经贸谈判上的建设性表态,都传递出一种姿态:从单纯“规则接受者”逐步转向“规则参与和塑造者”。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提出了包括停火、谈判、战后重建等在内的政治解决建议。

一些欧洲国家即便有保留,也承认中国对话渠道的重要性。

这种情况放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一切,让克林顿的那句“以智慧和宽容对待美国”更有针对性。

因为他看到,国际体系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而中国有能力也有条件在其中发挥作用。

时代转场的感慨

对美国来说,失去绝对优势是痛苦的,对中国来说,接近巅峰同样充满挑战。

克林顿的感慨,是一个经历了冷战结束、信息化爆发、全球化高潮的政治家的声音。

他很清楚,世界的未来,不会由一国的意志决定,而是由彼此的妥协、合作、竞争共同塑造。

他看到过权力更替引发的血雨腥风,也见证过合作创造的繁荣,所以在生命的黄昏时刻,他的愿望变得很朴素,避免一场可能的灾难。

结尾思考

权力的交接棒总要有人接,而历史也多次证明,交棒的方式有不同结局。

冷战的和平落幕,是因为双方找到了妥协点;而修昔底德陷阱中频频出现的流血冲突,则提醒人们,恐惧和固执往往导致毁灭。

中国走到今天,美国逐渐下行,格局已定的是趋势,但主动塑造它的方式仍有余地。

克林顿的那句话,不只是对中国的请求,也是在向美国自己的精英敲钟: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新的时代该学会在变动中共处。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克林顿:“知道中国取代美国那一天会来,希望到时候……”环球网——特朗普签署行政令 调整关税政策生效范围新华社——特朗普政府要求美最高法院尽快就关税问题作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