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老家伙们,怎么还在场上跟年轻人一样跑,我这是刷着手机,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你说这一个个都奔着奔四去了,还在中超赛场上踢得风生水起,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看那于汉超,都38了,去年还能进8个球,你说神奇不神奇。还有谭龙,37岁,场均进球率可不低。吴曦、郑铮、姜至鹏,一个个也都36了,还都是球队里的骨干,队长什么的就更别提了。说实话,看到他们还能在场上拼,我心里是挺佩服的,毕竟这份坚持不容易。但转念一想,这背后是不是也藏着点别的什么?
我记得去年联赛,有人还在说,我们这中超联赛,怎么老是这几个老面孔。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又好像不太对味。毕竟,人家是真的有实力,能在场上踢出东西来,不是那种占着位置不干活的。比如郑铮,一个人在山东泰山踢了17年,这在中国足球里简直是传说级别的,忠诚度没得说。还有当年的“亿元先生”张呈栋,虽然现在不那么耀眼了,但也还在坚持。
可话又说回来了,这些老将这么能“顶”,是不是从侧面说明了,真正能打出来的年轻球员,还是太少了?我不是要否定这些老将的贡献,他们绝对是球队的定海神针,是精神支柱。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斗志,对球队来说是无价的。但是,足球的未来终究是年轻人的,如果总得靠这帮“老伙计”们扛着,那青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人材断档这种话,听了也不是一两天了,怎么就一直没见起色呢?
我前两天还看到一段视频,有个小将,在关键时刻,球往他身上飞,他条件反射似的就躲了过去,那场面,真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你说,这样的球员,怎么能挑起大梁?这不是我危言耸听,也不是我故意挑刺,而是事实摆在眼前。我们不能只盯着这些老将的闪光点,也得看看,接班的人,到底在哪儿。
我记得有个说法,说山东足球出了不少“一人一队”的球员,像老茂、李霄鹏、韩鹏,还有郑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对球队有归属感,有感情。这种精神,其实在任何球队里都是宝贵的。但像郑铮这样纯粹的“一人一队”好像越来越少了,球员流动性大了,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合同,为了更多的机会。这本身也没错,时代在变,球员的选择也多了。
可当我看到于汉超38岁还在进球,谭龙37岁还在进球,我又忍不住要问,那些二十出头的年轻球员,你们的进球都在哪儿呢?你们的斗志又在哪儿呢?是训练不够刻苦,还是比赛机会太少?或者是,我们选材的方向就有点偏差?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说不清里面的门道。
但我就是一个普通球迷,我看到的是,当球队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往往还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的身体素质可能不如年轻球员,但他们的比赛阅读能力,他们的关键时刻的处理球,是年轻人短时间里很难达到的。这就像一场仗,得有经验丰富的老将坐镇,也得有冲锋陷阵的年轻小伙子,但好像是老将们还在替小伙子们冲锋。
我不是想说这帮年轻人一无是处,也不是想否定任何一个球员的努力。只是觉得,看到这些老将在场上拼搏,除了感动,是不是也该引发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连30多岁的老将都能保持这么好的竞技状态,那我们的年轻球员,到底该往什么方向去努力,才能真正接班,才能让中国足球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