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企业精选」美的深度分析之五:在扩张与协同中寻找价值锚点

 97    |      2025-08-28 11:01

摘要:美的十年从家电到科技的跃迁背后,藏着资本配置的门道。并购库卡、跨界光伏的热闹下,真实回报如何?普通投资者该看透哪些数字背后的价值?这篇分析帮你找到投资判断的关键逻辑。

Hello,大家好,我是松果哥,本期【松果企业精选】我们聚焦美的集团,我们将从七个方面来全面解析美的集团的价值,第五篇我们从美的资本配置维度开展研究分析。

引言

2013 年美的集团敲钟上市时,市值还在千亿门槛徘徊。当时投资者讨论的,还是空调旺季库存消化、洗衣机市占率能否突破 20% 这类传统命题。十年后的今天,这家企业的名字已经和工业机器人、储能系统、智能楼宇这些科技标签紧紧绑在一起,2024 年收盘市值稳稳站在 5528 亿台阶。这种蜕变背后,藏着资本配置的大学问。“投资的本质是对人性的定价。” 这句话用来解读美的再合适不过,当市场为 “第二增长曲线” 欢呼时,经营者的算盘上,永远跳动着 “回本周期” 与 “资源复用” 的冰冷数字。

一、资本配置的冷思考:穿透数字迷雾的经营者算术

1. 库卡并购: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的博弈

2017 年美的花 292 亿买下库卡 94.55% 股权时,不少人觉得这是笔糊涂账。初期财务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2017-2021 年库卡经历业绩波动,其中 2019 年净亏损达 2.4 亿欧元,连续三年的业绩承压让这笔投资的短期回报显得黯淡。但经营者看的账,从来不止眼前这一本。

在合肥洗衣机工厂,库卡的智能产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引入自动化设备后,工厂的设备综合效率(OEE)从原来的 65% 提升到 89%,过去需要三个人看管的冲压设备,现在一个人就能操作整条生产线。更重要的是,美的把库卡的技术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全球供应链:从佛山总部的研发中心到越南的空调工厂,12个国家的 38 个基地都形成了 “研发 - 制造 - 应用” 的闭环。2024 年库卡中国市占率达到 8.1%,虽然全年营收 37.3 亿欧元同比下滑 7.9%,但它带动美的 B 端业务营收占比提升到 25.67%,这才是真正的战略价值。

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后视镜里。评价这笔并购不能只看短期财务回报,就像种下一棵果树,前五年可能都在施肥浇水看不到回报,但一旦结果就是持续收获。库卡给美的打开的工业自动化大门,恰恰是传统家电企业向科技集团跨越的关键一跃。

2. 光伏跨界:渠道复用率的生死线

2020 年美的通过合康新能切入光伏赛道时,市场立刻给出 “第二增长曲线” 的高估值。但翻开经营者的内部报告,真相其实更冷静:据行业调研,家电渠道跨界销售光伏产品的渗透率不足 15%,美的需要针对性建设新能源销售团队。绝大多数订单来自自家工厂的屋顶资源,比如荆州冰箱工厂的光伏项目年发电量 2.1 亿度,本质上是 “自己买自己的产品”。

要做外部市场就得另起炉灶。新组建的光伏销售团队光是培训费用就占了初期投入的 30%,这还没算开拓新能源客户的市场成本。按国家能源局《2024 年光伏产业报告》数据,光伏 EPC 项目的毛利率大约 11.34%,投 10 亿元做工商业光伏项目,参考行业平均 8.2% 的 IRR,静态回本周期比行业平均水平多了将近一半时间。

这就像用卖家电的思路去卖光伏,看似都是电器相关,实际上客户群体、销售逻辑完全不同。投资者如果还按家电业务的估值给光伏业务算价钱,恐怕要高估了。

二、协同效应的真伪鉴别:从概念到落地的跨越

1. 新能源业务:三维驱动的战略拼图

美的在新能源领域布的局,看起来像一组精密拼图:合康新能做储能,科陆电子搞智能电网,楼宇科技负责场景落地。但这块拼图能不能拼出预期效果,还得拆开来看。

技术上确实有优势,家电领域积累的电力电子技术,改改就能用到储能 PCS 和汽车电驱系统上,研发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 20%。供应链更不用说,基于全球采购规模优势,电芯采购价做到 0.588 元 / Wh,比行业均价(0.69 元 / Wh)低了约 15%。科陆电子 2024 年四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 85%,储能业务逐步扭亏,背后就有这条供应链的支撑。

场景整合是另一亮点。芜湖隆基产业园用了美的楼宇科技的 iBUILDING 平台,把光伏发电、储能调度和设备管理打通后,综合能效提升 18%。但问题在于,这些优势还没形成规模效应。2024 年新能源业务 336 亿元的营收,只占集团总营收的 8.2%,面对宁德时代、阳光电源这些行业巨头的竞争,要走的路还很长。

如果把这块业务单独拿出来估值,参考同行 15% 的净利率和 25 倍 PE 水平,估值大约 630 亿元。但现实是,这部分业务在美的整体估值里已经被提前透支,投资者得留个心眼。

2. 智能家居:高端化与全球化的平衡

智能家居业务 2024 年卖了 2695 亿元,同比增长 9.4%,高端品牌 COLMO 的零售额涨得更快,超过 45%。但表面繁荣下有两个隐忧:国内市场被小米这类互联网品牌挤压,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小米空调 2024 年出货量 682 万台,同比增长 50%,美的市占率被压到 35%;海外市场虽然卖出了 40% 的货,但毛利率只有 11.4%,比国内低了将近 20 个百分点。

美的的应对办法是两条腿走路。研发上很舍得投入,2024 年花了 162.33 亿元,新增 11236 件专利,全球 38 个研发中心组成的 “2+4+N” 网络,确保技术储备领先行业 3 到 5 年。市场端则搞场景化突围,“美的智慧家” 把家电、安防、能源管理捆在一起卖,通过场景化套餐销售,客户 ARPU 值较单品购买用户提升 15%。

但这些努力要转化成估值,还得扣除 9.5% 的销售费用和 4% 的研发投入。按现在 9% 的年均增速算,2027 年智能家电业务的自由现金流折现价值大约 3500 亿元,这个数字可能更接近真实价值。

三、效率与风险的再平衡:资本配置的终极命题

1. 研发投入的 “甜蜜点”

过去十年美的在研发上砸了超过 1000 亿元,2024 年研发费用率 4%,比格兰仕高点,比格力低点,刚好卡在一个 “甜蜜点”。它们搞的 “三个一代” 研发模式很有意思:研究一代基础技术,储备一代应用技术,开发一代产品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效果特别明显。

合肥工厂搞数字化改造后,一年省下 800 万元,投资回收期才 2.5 年。重庆楼宇科技工厂更厉害,用 AI 调度设备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名单,官方披露能耗降幅达 21%。这些投入不仅提高短期效率,更像在修护城河,iBUILDING 平台已接入超 25 万个楼宇设备数据点位,覆盖商业园区、工厂等多场景,在抖音上海园区这类新场景里已经开始发力。

2. 现金流的 “安全垫” 与风险敞口

2024 年美的经营性现金流 519.8 亿元,同比增长 18.2%,账上现金超过 1200 亿元,这么厚的 “安全垫” 让资本配置有了底气。但也有两个风险点要留意:库卡、东芝这些并购留下的商誉从 2018 年峰值 214 亿元减值至 186 亿元,后续需关注工业机器人行业复苏进度;61.8% 的资产负债率虽然比海尔低点,但比格力高,短期还债压力得时刻关注。

好在几个财务指标还不错:自由现金流覆盖率 1.8 倍,Z-Score 模型得分 3.1,都显示财务状况比较健康。它们搞的 “T+3” 供应链模式很见效,库存周转天数从 2013 年的 67 天缩短到 2024 年的 40 天,降幅 40.3%,应对行业周期波动的能力强了不少。

结语

美的这十年的资本配置故事,说白了就是传统制造业向科技集团蜕变的试验场。里面藏着几条硬道理:经营者算账不能只看眼前回报,得在回本周期和战略布局之间找平衡,合康新能的虚拟电厂平台虽然前景好,但还需要时间养成;投资者看估值不能被概念冲昏头脑,光伏业务回本周期那么长,估值就得回归行业平均水平。

真正的财富积累,往往始于一个看似疯狂的长期计划。资本配置就像园丁修剪果树,既要剪掉库存积压这类枯枝,也要给工业机器人这类新芽留出生长空间。当市场为美的 6 座 “灯塔工厂” 和 4000 亿营收欢呼时,不妨多看看那些报表数字背后的经营者算盘,真正的价值,永远藏在这些冷静的计算里。

注:本文旨在以经营与投资双视角对【美的集团】进行多维度剖析,深入探讨其经营策略及投资价值,研究资料来源于网络,纯属个人学习研究,不作为投资建议,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来【松果哥的书房】批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