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主力战机迎巅峰对决,谁能掌控未来制空权?

 115    |      2025-10-09 21:18

2022年刚开打的时候,许多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苏霍伊系列在战场上不是童话英雄,而是现实中的“挨揍大户”。你可以想象,一个浑身肌肉的壮汉刚把膀子露出来,地面上那边就有一群人举着NASAMS,伸手把AMRAAM往空中一推,根本不给喘息机会。更别说那些像学生党课外小组活动一样灵活的Stinger,一见低空小飞机,手起弹出,逼得人家都要夹尾巴躲回家。天上本该舒展翅膀,可西方手里AIM-120一到位,乌克兰飞行员直接开启“谁先看到谁先赢”的生存模式。许多时候,飞行员还没整明白仗打哪儿,座舱警报就噼里啪啦响,头皮发麻还没来得及卡脖子机动,飞机就好像中了“寂静岭”的魔咒,眼瞅着局面已经被完全封死。这不是偶尔的黑天鹅,而是战场上天天收的作业。

一波损失下来,东亚的朋友就绷紧神经了。毕竟苏霍伊老譜摆那儿,中国的歼-11、歼-16就是它的后代,“天赋基因”写在骨子里,尽管改进不少,该翻修的都翻了,机体底子还是一脉相承。这时有人瞄上了对岸日本那批F-15J怎么样?这可是八十年代的老哥们,能扛住当代现代化空中对抗吗?美国那边的克里斯蒂安·奥尔说得直接“F-15J碰老式目标还算有信心,但要遇上歼-20这样的隐身家伙,那可得多掂量掂量。”为什么呢?这可不是单靠本事硬刚,而是靠信息、靠电子战、靠导弹,靠一整车把“先看到、先打中”优势给你堆满。所以你见F-15J活跃这么多年,绝不仅仅是拼体力和谁更能翻滚,更多靠的是一套能串联起所有感知、制导、力量的“看不见的手”。

具体到日本的F-15J,基本盘大概两百架上下,单座、双座分布合理。机身皮实、双发动机随随便便冲到2.5马赫,年轻时没得说。可人也不能永远靠劈叉吃饭,岁月在金属上也能刻出皱纹。日本有钱没闲着,2020年扔了45亿美元给F-15JSI项目,开头先改98架,这回可不仅是简单换块屏幕,是连雷达心脏都换掉——APG-82(V)1相控阵雷达眼神儿亮了,抗“噪音”能力更强,目标能一口气盯住好几个,地对地、海对海做得也都马马虎虎。还没改完呢,2024年底又续了4.51亿美元大单给波音和三菱重工,加油补课争取众生平等。更有意思的是,日本官方自己文件里都承认,升级其实分两步走,优先照顾那些多用途骨干,电子战和情报共享这些“软面包”才是决定老飞机“起死回生”的关键。

再说歼-16,这几年真能用“风生水起”来形容。数量一体大盘超400架,现代化程度高,是那种看起来“高大威猛还会转账”的主力。国产WS-10B拉得动,主力导弹霹雳-12、霹雳-15都是人尽皆知的大杀器。歼-11同样入列多数量,定位更偏空中拼杀。至于歼-20,老早已成了整个东亚的“隐身幽灵”,雷达静默时那小反射面积,真是让对手心惊胆战。横向一中国是“年轻好身板+新一代弹药”,日本则是“资深老骨头+全新神经系统”,两条路都在拼谁能把体系优势拉满,谁能把感知、通信、决策闭环做到天衣无缝。

网上的朋友最喜欢搁数据杠杆上掰手腕。你说歼-16雷达能扫400公里,对低空敏感度连地形都吃得透;他就扔出升级后F-15J雷达的参数,强调抗干扰、坑骗能力多强。如果不看体系作战,只单拉出来搞“擂台赛”,根本无法说明实战天平。俄乌空域告诉得太明白一旦你进了对方预警和火力网的覆盖区,任你再能原地后空翻,结果大概率也是吃灰出局。

所有争议绕不开导弹。看乌克兰,那是弹挂多少用多少,AIM-120可不是高冷气质的“展示品”,实战击落都是有目共睹。2025年6月,乌克兰F-16用AIM-120打掉俄苏-35的例子,一度成了社交网络热议点,从美媒到多个空情推特账号都轮番报道。虽然细节还要等官方后续披露,但“优先发现、优先发射”已经不是空头理论。F-15J经历一圈改造后能接入AIM-120,却苦于数量家底薄,弹药不是哗啦啦要多少有多少。反观中国,霹雳-15的数据和图纸时常被拿来做比武,那些战术演示画面看着强,实际上要拼配套,火控、数据链、电子对抗哪环捅破,射程再远有啥用?战场不是百货商店,不是谁有武器谁炫耀,能配合能命中才是真本事。

说到电子战,其实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看不着、摸不着”,可真正上了战场,电子压制、诱饵干扰、反辐射导弹,哪个不让老飞行员直冒冷汗?俄军在乌克兰一些阶段没把电子战协同拉到位,结果就是防空网变成“雷达瞎子”,人家导弹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日本这两年死盯电子战升级,给F-15J造各种用来让对手“瞅不见我”的法宝。中国的策略也毫不含糊,歼-16用吊舱、航电一体化和抗干扰算法不断突破,战场一轮一轮地测试迭代。谁没点底牌?表面功夫都是浮云,真刀真枪拼的是谁能把对方雷达屏幕“涂白”,让你什么都看不清。

国防预算、机体剩余寿命、飞行员训练时间、后勤能不能跟上,这些才是隐身在数据表下面的大山。日本这批F-15J只选部分重点升级,明明白白打算把“杀手锏”优先插在握手最近的阵地。也努力和盟友做数据共享,怕的就是信息撞车、反应纠结。中国则稳扎稳打,不玩小队伍单挑那一套,讲究的就是体系作战。歼-16这种一机多能的“大号家电”四百多架竖着排队,真到关键空域要看的是谁能把飞机、油料、弹药、维修同心协力推上去。至于一对一单看数量,那就是村口掰手腕,跟决赛圈关系不大。

战场有地理,有气候,有气氛。乌克兰一马平川,电磁环境复杂;东亚岛链、海风、湿度、民航繁忙,谁的数据链受的影响大?谁雷达更容易被雨水、海面迷惑?天平早已悄然动。俄乌的教训明着写在脑门,但东亚可不是复制黏贴,搬都搬不过来。

站在2024年的节点F-15J是日本手里保命的毕业证,歼-16是中国体系化战法的主力升级包。两边的飞机谁也说不好一定拍死对手,可谁也绕不开一个永恒命题谁能抢占“信息权”,谁能让对方“瞬间失明”。俄乌的天空就是那块训练场,你我都在旁听。这个时代的空战,再也不是炫技演杂耍,而是用数据和体系拼命拿捏对方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