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0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小麦产量 2763.2 亿斤,比 2024 年减少 3.3 亿斤,下降 0.1%。在产量微降的同时,小麦市场价格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态势。综合来看,当前小麦种植在自然条件、成本、市场需求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难点与困点。
自然条件影响产量与质量
今年部分地区小麦生长受到了不利气候条件的干扰。在华北小麦主产区,气候因素导致南北部品质表现与往年相反。河北北部地区今年容重偏低,最低容重有 740 克 / 升,平均在 770 左右;山东的东部、北部地区在麦收期间经历了 3 - 4 场雨,虽非连续降雨,但对小麦品质产生影响,普遍存在面筋偏低的情况,如青岛胶州附近出现最低 22 左右的面筋,平均面筋在 27 个左右。受干旱及干热风影响,今年收割进度较往年偏早且集中。山东东北部地区因麦收期间降雨,为抢收导致小麦水分偏高。而在豫南、皖北部分地区,由于干旱、雨少,出现了减产现象,预估豫南减产 15% - 20%、皖北减产 10% 左右。
除了气候,病虫害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小麦根茎病害、地下害虫和部分地区麦田杂草呈加重发生趋势。以赤霉病为例,受农田耕作方式变化和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影响,在部分地区已逐步发展为常发病害。赤霉病一旦发生,打药防治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其侵染小麦籽粒后产生的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和严重疾病,成为小麦产业的 “心腹之患”。
种植成本攀升压缩利润空间
从农资方面来看,价格持续攀升严重挤压了种粮利润。在 2024 年春耕期间,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复合肥价格从每吨 3200 元涨至 3800 元,农药成本上涨 15%,柴油价格同比上涨 22%。再加上每亩土地流转费突破 1200 元,种植一季小麦的成本已达每亩 1560 元。按每斤 1.35 元的收购价计算,每亩净收益不到 200 元,比三年前缩水 40%。这使得许多种植户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当地 60 亩以上规模种植户中,23% 已考虑缩减种植面积。
人力成本同样在上升。在农业劳动力方面,存在着结构性断档的问题。以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的水稻主产区为例,仅有 6 名 65 岁以上村民在田间插秧。近三年该地春耕雇工成本年均上涨 18%,但 50 岁以下劳动力占比从 2019 年的 35% 降至不足 10%。在黑龙江双城区,会操作智能播种机的师傅日薪开到 500 元,仍供不应求。
市场需求变化带来销售困境
在国内,小麦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尤其是房地产、基建等用工聚集行业持续开工较少,出大力的劳务用工减少明显,食品消费尤其是面粉消费持续走低。多年前我国面粉行业消耗 9000 万吨小麦,自新冠发生以来,用于面粉的小麦用量持续走低,预估今年在 8000 - 8500 万吨的偏低水平附近。
从国际市场看,虽然 2025 年我国小麦进口量预计大幅下降,全年进口量或降至 500 万吨,同比减少 50%,核心驱动因素是国产优质麦替代加速,整体进口依赖度显著降低。但国际小麦市场的价格波动、贸易政策等因素,依然会对国内小麦市场产生间接影响。一旦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下跌或贸易政策发生不利于我国小麦出口的变化,国内小麦的销售渠道和价格都会受到冲击。
种植结构调整面临挑战
随着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变化,种植结构调整成为必然趋势,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过去 10 年,受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作物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部分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一度下滑。以四川为例,2013 年小麦种植面积达 1318 万亩,到 2022 年仅 883.2 万亩,同期油菜种植面积一路走高,已实现 20 年连增。虽然近年来四川小麦播种面积持续恢复,今年越冬小麦种植面积达 910 多万亩,但依然面临品种优势不明显、共性转化品质不优、产后加工水平不高等短板。
在调整种植结构时,农户往往面临着技术、资金和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难题。转种其他作物需要学习新的种植技术,购买新的农资设备,同时还要面临新作物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例如一些农户想从种植小麦转向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但缺乏蔬菜种植技术,对市场上蔬菜的供需信息掌握也不充分,不敢贸然做出改变。
政策与市场衔接有待优化
当前,政策在小麦种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托市收购政策为小麦价格托底,形成 “政策底”,河南、安徽已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但政策与市场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政策性调控存在不确定性,使得市场主体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走向。例如,政策对进口小麦配额的调整虽然旨在保护国内小麦产业,但市场主体难以提前预知配额的变化,在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时面临困难。
此外,政策在引导小麦产业升级方面的效果还有待提升。虽然政策鼓励种植优质小麦,以满足国内对高品质小麦的需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种植技术的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导致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不高,小麦产业的整体品质提升缓慢。
现阶段小麦种植面临着自然条件不稳定、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种植结构调整困难以及政策与市场衔接不畅等诸多难点与困点。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多方协同合作。政府应进一步优化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资补贴、技术培训的投入;科研机构要加强对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提高小麦的抗灾能力和品质;企业要积极拓展小麦的销售渠道,开发多元化的小麦产品;农户则要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提高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