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海上,一艘12米长的玻璃纤维小艇正以4节的龟速漂行。 它的太阳能板在太平洋的烈日下反着光,像一片不起眼的落叶。
突然,雷达屏幕上,一道万吨巨影悄然逼近——中国海军055型驱逐舰“南昌”舰的舰艏压迫感十足地闯入视野,距离一度缩至不足10米!
这艘名为“光鱼号”的美国无人艇,像被巨鲸盯上的小鱼,在毫无察觉中被“南昌”舰贴身监视了整整20分钟。
直到两周后,它的制造商Seasats公司在日本下载数据时,才惊觉这场“亲密接触”。
这场发生在2025年6月关岛西北530公里海域的邂逅,绝非浪漫故事。
“光鱼号”隶属美国新兴军工企业Seasats公司,表面执行从圣迭戈到日本横须贺的“自主航行测试”,全程开启自动识别系统(AIS)示航。
但它的航迹暴露了秘密:原定南下菲律宾的路线,在关岛附近突然诡异北转,精准插向中国双航母编队演训的核心海域。
美方坚称这只是场意外。 但深挖背景,“光鱼号”早已被绑上美军战车。
2024年11月,Seasats与美国军工巨头L3哈里斯合作,在华盛顿近海演示了“DiSCO系统”——一种颠覆传统电子战的杀器。
无人艇负责捕捉敌舰雷达信号,云端AI瞬间生成干扰策略,将电子对抗的迭代时间从数月压缩到几分钟。
“光鱼号”采用模块化设计,载荷舱可随时切换电子侦察设备、红外摄像头甚至爆炸物。 乌克兰战场,同类无人艇屡次重创俄黑海舰队,已是血腥先例。
美军将此纳入“地狱景观计划”:用数万艘廉价无人艇布满西太,构建“海上物联网”。
每艘造价仅25万美元的“光鱼号”,如同撒入大洋的电子间谍,专盯价值9亿美元的055大驱。
一旦战时启动,这些“海上地雷”可瞬间化身自杀炸弹,或引导反舰导弹发起饱和攻击。
但“南昌”舰的反制,让美方算盘落空。 055大驱的双波段雷达系统如同“深海鹰眼”:S波段阵列扫描450公里广域,X波段雷达专攻低空盲区。
即便“光鱼号”雷达反射面积不足传统舰艇1/50,且未开启AIS信号,仍被精准锁定。
令美方后怕的是,南昌舰全程保持电磁静默,未干扰无人艇通信,却让其数据链彻底瘫痪,沦为“电子哑巴”。
这场博弈的舞台,恰是中国海军突破岛链的关键时刻。
6月,“辽宁”“山东”双航母在关岛附近实施“季度脉动”演练,日本自卫队跟踪舰被甩脱后,美方判断中国舰队已抵近关岛,却苦无证据。
“光鱼号”偷拍到的“南昌”舰舷号101,坐实了中国航母编队深入第二岛链的威慑力——此处距关岛仅530公里,歼-15舰载机可轻松覆盖美军核心基地。
无人艇的威胁实打实摆在眼前。 传统舰队防御依赖防空导弹和近防炮,但面对单价25万美元的“海上狼群”,一枚拦截弹就耗资数百万美元。
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被无人艇击沉,已是残酷战例。 这些“电子幽灵”依赖卫星遥控,战时若混杂民船航线,甄别难度陡增。
中国海军的回应是技术碾压与战术创新。 南海永兴岛已进驻56艘JARI-USV无人作战艇,配备机炮、鱼雷和导弹,形成“鲨群防线”。
珠海航展亮相的“狼群系统”,在模拟对抗中实现95%命中率。 而仿生金枪鱼潜航器可潜伏90天猎杀潜艇,与空天飞机构建“多维猎杀链”。
西太平洋的规则,正被这场巨舰与小艇的较量改写。 当“南昌”舰的阴影笼罩“光鱼号”,电磁枷锁已套住无人战争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