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的第二季度业绩公告,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仅同比增长0.6%,勉强达到4240万台。然而,同期小米集团总营收却狂飙30.5%,突破116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更是飙升75.4%,达到108亿元。这种看似矛盾的数据,并非增长停滞的警钟,而是雷军“新十年”战略下,小米从单一硬件制造商向“人车家全生态”科技巨头转型的必然结果,更是其在存量市场中寻求突破的战略智慧。
智能手机市场早已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进入了残酷的存量竞争。那些仍将小米视为“手机公司”的守旧派,或许会嘲讽其手机出货量的微薄增长,甚至断言其已触及天花板。然而,这种短视的观点完全忽视了小米在全球市场的深耕细作:其手机出货量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稳居前三,尤其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市占率更是显著提升。这恰恰证明,小米手机业务的韧性与全球渗透力依然强劲。手机,对于如今的小米而言,已不再是唯一的增长引擎,而是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神经中枢,是连接亿万用户与庞大IoT设备的入口。手机业务的稳健,为小米的多元化商业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和流量池,使其得以跳出单一硬件的利润泥潭,向更广阔的生态价值链迈进。
小米的增长密码,首先在于其“手机×AIoT”战略的深度协同。财报数据显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劲增44.7%,智能大家电更是同比大增66.2%,实现了令人咋舌的量价齐升。面对家电行业血腥的价格战,小米如何逆势而上?答案在于其对“极致效率”的偏执追求和“用户共创”的颠覆性模式。当传统家电巨头还在为库存和渠道成本焦头烂额时,小米通过采纳网友建议,迅速推出如双区洗烘洗衣机这样的“爆品”,精准击中用户痛点,构建起“用户+生态+爆品”的三维壁垒。手机作为生态枢纽,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活跃度,有效带动了智能家居设备的销售与互联,形成了“硬件搭台,服务唱戏”的良性循环。这种生态协同效应,是任何单一品类制造商都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其次,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异军突起,无疑是小米业绩爆发的核动力。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同比劲增234%,达到213亿元。那些曾质疑“造车烧钱,拖累主业”的论调,在小米汽车的惊人表现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单季交付量高达81302台,二季度经营亏损大幅收窄至3亿元,并预计下半年实现盈利。小米SU7和YU7的成功发布,不仅带来了现象级的锁单量,更重要的是,它们显著优化了小米的用户结构,吸引了大量女性用户和苹果生态用户,极大地提升了小米的品牌高端化形象。小米汽车的成功,是其在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和用户体验上极致追求的缩影,它将汽车定义为移动智能空间,拓展了小米生态的边界,证明了造车不仅不是包袱,更是驱动增长、提升品牌价值的战略高地。
最后,小米在AI大模型领域的持续投入和突破,正在为未来的增长埋下伏笔。小米开源多模态大模型Xiaomi MiMo-VL-7B和声音理解大模型MiDashengLM-7B的发布,以及AI眼镜的持续热销,无不彰显小米在AI核心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和商业化落地能力。AI技术将全面赋能“人车家全生态”,重构操作系统底层,打通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的交互壁垒,为用户带来更智能、无缝的体验。这不仅将进一步巩固小米的竞争优势,更将为其未来的长期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人车家”的智能生活场景从科幻走向现实。
小米手机出货量的微增,绝非增长停滞的信号,而是其多元化战略成熟的必然结果。雷军的“新十年”答卷,凭借“极致效率”的经营哲学,通过“手机×AIoT”的生态协同、智能电动汽车的破圈效应以及AI技术的全面赋能,成功构建了多引擎驱动的增长格局。这不仅关乎小米的多元化布局,更揭示了科技巨头在存量市场中寻求突破的战略智慧:以生态协同和技术创新,重构产业价值,实现从“性价比”到“品价比”的跃迁,引领中国智造迈向全球高端。小米的实践证明,在商业世界,敢于打破边界,拥抱生态,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那些固守旧思维的玩家,终将被时代的洪流无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