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原本,外人都觉得美国和印度就像“印太战略”里的一对“假兄弟”,表面上偶尔说两句不太对付,私底下却依旧是你来我往、利益紧密相连。
没想到,前不久美国突然放出个几乎毫不掩饰的最后通牒:要嘛退出金砖,要嘛就面对高额惩罚性关税和制裁。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回莫迪居然没有硬撑两句就算了,而是来了个让不少人觉得出乎意料的举动……
美印关税矛盾
导致矛盾激化的直接引发点,实际上就是关税这事儿。
特朗普掌权之后,“美国优先”的口号变得越来越猛,这次轮到印度,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到2025年8月, 美国宣告对印度出口的商品全面征收惩罚性关税,平均税率一路飙升至50%,这一下子让印度变成美国在亚洲关税最高的贸易伙伴。
美国官方直言不讳地指出,原因在于印度依然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而且在金砖机制中保持积极参与。
换句话说,这纯粹就是在玩政治威胁——要么照美国的办法办,要么就得吃亏。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美国商务部长还在公开场合“预言”出口,声称印度撑不了多久,几个月后就会乖乖回到谈判桌上,甚至还可能“低头认错”。
这种居高临下的说法,把印度当成随时可以指责的小弟似的,搞得不少印度民众和政界人物都觉得被看不起、受到侮辱。
特别是在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一涨的时候,这样一招实际上就是往枪口上推。
更要紧的是,这种操作在“全球南方”国家看来,简直就是单极霸权的经典范例——谁不按规矩来就用经济和金融的铁腕手段狠狠箍住,让你乖乖投降。
而这一套压制手段,听起来挺熟悉的。
这几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套路,现在基本上都照搬到了印度身上。
不过呢,中国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应对措施,经济体量大、产业体系紧密联系,完全有能力抵挡这些冲击。
虽然印度的经济体量挺大,但产业链对外需求的依赖还是挺高的,再加上能源保障和庞大人口的刚性消费需求,让印度面对这种高压威胁时,反击的举动就得更谨慎,也更冒险。
不过,莫迪显然觉得,要是就这么忍着不动,不仅经济主权会被绑得死死的,连政治上的自主权也会被揍得没招了。
印度的“硬钢”
这次,印度彻底发狠,军方直接停掉了价值36亿美元的美制武器采购协议,还顺便取消了防长的访美计划。
要知道,这不光是损失了那么点金钱,更是狠狠地打击了美国在印太地区军售布置上的真实动作。
毕竟,美国的军工集团背后可是绑着一帮政界的利益集团,这一招精准出击,可真碰到了他们的软肋。
还有,莫迪最近也去了天津,参加了那边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
这个动作显然是在向美国传达一个信号——印度还有其他路可走,不会被绑死在一条战船上。
虽然不少人觉得印度的这些动作有点太激烈,挺冒险的,毕竟美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那个影响力,真是不能忽视。
对于莫迪政府来说,这看起来像是一条非走不可的路,没得商量。
要是印度在这个关键时刻退缩,不光会在国际舞台上变成美国的“帮手”或“附庸”,失去了作为崛起大国应有的自主权,还可能在国内引发一连串的政治动荡。
毕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印度社会,无法忍受政府在关键利益上对美国低头示弱。
何况,近几年印度一直在美俄之间巧妙周旋,想争取最大的战略收获。要是此刻向美国退让,势必打破他们精心经营的平衡外交局面,也会让俄罗斯等盟友对印度的信任大打折扣。
所以,莫迪政府采取的“硬碰硬”做法,虽然风险不少,但也是维护国家尊严和保持战略自主权不可或缺的措施。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势下,莫迪最终下定决心:取消前往美国的行程,错过第80届联合国大会的正常辩论。
莫迪的“缺席”
这不单单是行程上的变动,更像是一种外交策略上的表态。
缺席呢,实际上意味着不给美国提供展示实力的舞台,也不在那些可能被直接施压的场合露面。
对莫迪来说呀,得把“战略自主”的形象维护好,尤其是在国内选民心里,不能让人觉得他在国际事务中受制于人。
而且啊,这次印度跟中俄的互动传递出一个挺明显的信号:不再把美印关系当成唯一的大国合作支撑,而是在全球南方和新兴市场联盟里,想找更多的平衡点。
从“印太战略中的棋子”变成了“多极格局的参与者和塑造者”,这可不只是几句外交辞令那么简单,更意味着对外政策方向的一个重大转变。
要说这点,印度的这个举动可不是孤零零的,就像是在大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一样,有它的背景和联系。
其实印度在跟美国硬碰硬的动作,反倒像是在为这场全球多极化的进程添了一把火,让形势变得更加热烈。
对于那些中等规模的国家而言,印度的反抗就是一个真切的例子:面对美国那种极限式的单边压力,并不一定要赶紧选择一方,而是可以通过强化与不同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合作,争取更宽松的空间和更大的弹性。
结语
在这个多极格局迅速形成的时代,谁还想继续当那个超级大国手中的棋子呢?
美国的“最后通牒”或许还能让一两个小国妥协,但是在如今这个局面,面对人口多、经济强甚至是区域性大国的情况下,这招只会促使它们去找其他的路走,寻找替代方案。